中國經濟放緩的背後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是目前最重要的經濟事件了。這是怎樣的放緩?哪些國家將受到打擊?有多嚴重?
FT商學院爲你揭示經濟數據背後的言外之意。
最新中國的GDP數據無懸念的顯示:世界二大經濟體以兩位數成長的日子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對中國來說,成長低於8%將是新的常態了——一個多年來是政府底線的數字。
近些年,中美兩國經濟貢獻了全球成長的50%以上,由於歐洲和其他新興市場的成長乏力,中美在今後幾年仍有望成爲最重要的「成長引擎」。
IMF預計,在2018年中國GDP將佔到全世界的19%。
從巴西礦山到德國汽車工廠,中國經濟放緩都給它們烙上了陰影。作爲未來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來源,世界都依賴中國。與此同時,歐洲和新興市場的放緩也影響著中國。
對內來說,中國經濟面臨著痛苦的調整。
中國已過度依賴投資,現在正試圖將拉動消費作爲成長的新引擎。但在最近幾個季度,這一轉型出現了動搖——二季度數據顯示,這一結構似乎更扭曲了,投資佔GDP比重進一步上升,超過了消費。
中國近年來相當一部分的投資資金成長來自影子銀行體系。放貸額透過「理財產品」的發行而飆升。這些貸款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它助長了信貸膨脹。
金融監管當局擔憂金融風險難以控制,一直在試圖將理財產品和其他一些表外業務納入監管視野,另一方面試圖推動利率市場化。
更糟糕是,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看起來搖搖欲墜。人民幣近年來的持續升值,侵蝕了中國出口商的價格競爭力。
當然,中國的消費者和企業會受益於進口資源、商品或進行對外投資。
從積極的方面看,生產力成長了。比起亞洲其他幾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生產率成長還是相當可觀的,這說明中國經濟對人力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投資正在發揮著作用。
但這還不足以維持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由於「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都漸漸告罄,中國經濟的成本上升大大抵消了生產率的成長。
這是張非常值得的警醒的圖,中國的製造業採購成本將很快達到並超過美國。別忘了中國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準「只相當於1910年的美國」(歐巴馬語)。
結果是,許多國家從中國購買的產品減少了。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從中國的進口在加速成長。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口增速顯著減緩。
巴西、南韓和日本對中國產品進口的快速成長一去不返了。印度和歐元區兩個大市場的情況更糟。
也許對其他國家更頭疼的是——中國的減速意味著中國的進口少了。
中國的進口除以人口後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說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對各國各種產品的需求有著極大的潛力,但數據頗讓人失望。
當拉美遭遇「中國感冒」
越南必須拋棄裙帶資本主義
茅於軾:勤勞是中國奇蹟的根基
金融英語:打車駛向中國夢?
金融英語:低調總理的艱鉅挑戰
金融英語:忽略中國的自由貿易盛宴?
分享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