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
撒切爾的傳奇一生
她也有缺點,但她的個人抱負與自強不息的遺產值得保留,她的鐵腕領導模式亦然。
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茲(Margaret Hilda Roberts),於1925年10月13日出生在英國東部林肯郡格雷厄姆的一個雜貨店主家庭。
這張照片是在1929年她4歲的時候與姐姐穆裏埃爾(Muriel)在一起。
她的童年浸染的是衛理公會教派(Methodist)的精神:勤奮工作與責任感。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德•羅伯茲(Alfred Roberts),一位「老派自由黨」的市議員,後來成爲格雷厄姆市長。
信奉個人自由和責任的老羅伯茲後來認爲,保守黨更好地繼承了老自由黨的衣鉢,便轉而支援保守黨。父親給瑪格麗特的一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他這麼說是想羞辱我們,但我引以爲豪。這就是他不能打敗我們的原因,這就是希特勒也不能打敗我們的原因。」
他還說:「我們保守黨人相信給予人們自由和機會——尤其是年輕人——能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
1943年,年輕的瑪格麗特在當地一家文法學校讀書,後來考取了牛津大學的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攻讀化學。在那裏,她成爲了學校保守黨協會的主席。
在1950-51年,瑪格麗特以保守黨候選人身份在工黨重鎮達特福德選區競選下議員。正是在這不成功的選戰中,她結識了丹尼斯•撒切爾,兩人隨後結婚。
丹尼斯被一些人說成是「丑角演員」,但實際上他是個精明的商人,知書達理,受人喜愛。「不要對他們說滾開,因爲這隻能讓他們更鬧騰。」這是他給妻子的建議。
他們的孩子,雙胞胎馬克和卡羅爾在1953年出生。
撒切爾夫人於1954年考取了律師資格,1959年在倫敦北部的芬奇利選區當選爲MP(Member of Parliament)。
1965年,保守黨經歷了大選失敗,新任黨首愛德華•希斯(Edward Heath)將她提拔進影子內閣。
有人警告他,「如果我們帶上她,就別想擺脫她」,希斯沒有理會。
「影子內閣」shadow cabinet是議會內閣制國家的一種特色,在野黨的黨首和高層擔任「影子首相」和「影子部長」,制定本黨政策,監督執政黨政府,待大選取勝就組織正式內閣。
1970年,在保守黨大選中獲勝之後,撒切爾被任命爲教育和科技大臣。
在任上,她制定了比任何前任和繼任者都多的綜合學校政策。comprehensive school是英國和加拿大等國的「中學」,包括普通中學和職業學校。
她也因爲取消了對7歲以上學生的免費牛奶而飽受批評,甚至被稱爲」偷牛奶的人」(Milk snatcher)。
1974年,希斯率領的保守黨大選失利,撒切爾夫人以活力和求變的形象和思路出人意料地在黨內選舉中獲勝,成爲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第一位領導主流政黨的女性。
FT以Victory to Mrs. Thatcher爲題進行了報導。
「在有矛盾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和諧;在有謬誤的地方,讓我們播種真理;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們播種信任;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希望。」
1979年5月4日,瑪格麗特•撒切爾率領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她踏上唐寧街10號的臺階,引用St Francis of Assisi,向英國人講出了這段話。
講這段話的背景並不浪漫,當時是史稱「冬季不滿」(」winter of discontent」)的一浪高過一浪的國營企業大罷工。環衛工人拒絕工作使得大小城市街上的垃圾堆積如山。
二戰之後,奉行凱恩斯主義和福利國家經濟學的英國長期陷入滯脹狀態,越來越高的稅收和越來越多的國企窒息了經濟的活力。越來越高昂的福利支出鼓勵了大量的懶漢,加重了中產階級的負擔。
再加上蘇聯「鐵幕」的陰影,在國際上,大英帝國的地位不斷衰落,在國內,國民的意志消沉、悲觀。
楊艾俐爲FT中文網撰文寫道:英國弱了,連民衆的氣勢都變弱了,活力大不如前,而且大多數人還沉迷在帝國夢中,失業率在12%以上,很多無業人士整天就以酒吧爲家。
這就是英國病:經濟衰落,原因是國有企業壟斷,工會把持工人,動輒罷工,企業不願投資,社會福利太好,失業了可以領兩年救濟金,而且是原來薪水的80%。···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擁有43席多數的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接替了工黨的詹姆斯•卡拉翰,出任「淪爲歐洲二流國家」的英國的首相。
1980年,她削減公共支出和赤字的經濟政策受到了抨擊,短期內失業率和工業產出都有下降。但瑪格麗特在著名的布萊頓保守黨大會上發表了立場堅定的演說。
「對那些等著看媒體上出現『走回頭路』一詞的人,我只有一句話:隨他們說去吧。夫人我可不妥協。」
她力圖馴服工會,縮減政府職能,拿開政府「看得見的手」,執行貨幣主義經濟政策。
與此同時,她把自己從雜貨店家庭裏學到的勤奮工作、勤儉持家、自強樂觀的的價值觀推銷給國民。
1982年,英國的失業人數突破了300萬大關,不妥協的夫人自然持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她堅信自己的改革一定能扭轉局面。
1980年,加州州長隆納•里根當選美國總統,他的8年任期在撒切爾的11年任期之內,他也面臨著治療「滯漲」的難題,也推行了新自由主義的政策。
他們有著良好的個人關係,這是那個時代最具決定性的政治夥伴。他們對自由市場經濟的篤信和遏制蘇聯的決心,可謂是英雄相惜。2004年裏根去世,撒切爾夫人發表了悼詞。
1981年,面臨高達600%的通膨和11.4%的GDP下降的阿根廷軍政府, 決定透過戰爭來轉移矛盾,他們侵略了南大西洋上的英國海外領地福克蘭羣島(阿稱「馬爾維納斯羣島」)。
鐵娘子派出2萬5千多人的軍隊以奪回領土。經過激戰,阿根廷在6月14日於斯坦利港投降,英阿戰爭結束。
英海軍「征服者號」核潛艦擊沉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導致阿321名海軍陣亡一事,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和爭議。因爲當時阿根廷軍政府已經有打退堂鼓的意思了。
然而撒切爾堅定果斷的」Sink it!」的命令,讓她在國內受到尊敬。「鐵娘子」的稱號也不脛而走。
面對趕來斡旋的美國國務卿,影片《鐵娘子》真實再現了她的回答。
戰爭的結果是,內外交困的阿根廷軍政府在反對浪潮中倒臺;而撒切爾夫人的保守黨在1983年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順利連任。
飽受壓抑的英國國民的精神也爲之一振。
約克郡一個面臨關閉威脅的礦井引爆了全國性的大罷工,這是她執政期間面對的最大的挑戰之一。
工人們認爲,改革國企和私有化就是砸他們飯碗。撒切爾認爲,不應以全國納稅人的利益爲代價補貼低效、虧損的國有企業,而私有化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更高的收入。
棋高一著的撒切爾夫人早早就加大了煤炭儲備,使得罷工並未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第二年,英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罷工結束,工人們回到工作崗位。
1984年10月12日,保守黨大會期間,撒切爾夫人致力於鎮壓的武裝分裂集團愛爾蘭共和軍(IRA),在其下榻的酒店製造了爆炸,5人身亡,首相女士躲過一劫。
FT對爆炸案的報導
1986年,就是否允許歐陸或美國公司出手救助國防承包商韋斯特蘭直升飛機公司(Westland helicopter company)一事,國防大臣邁克爾•夏舜霆(Michael Heseltine)與撒切爾意見不合,隨後從內閣辭職。
他稱,他支援歐洲公司收購的意見被忽視了。
這導致了撒切爾夫人的第二次內閣重組,15天後,貿易和工業大臣里昂•布里坦(Leon Brittan)也遞交了辭呈(其弟塞繆爾•布里坦是FT經濟專欄作家)。
1986年,撒切爾政府將英國燃氣公司出售給私人部門,這是英國政府的第一筆重要的私有化項目。
此後,英國航天公司、英國航空公司、勞斯萊斯、英國鋼鐵公司,以及英國電信等等「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效率低下的國企,都被進行了私有化改造。
英國政府不僅一舉擺脫了沉重的財政包袱,還籌集了290億英鎊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市場競爭,改善了經濟效益,創造了更多就業。
她還透過將廉租房低價賣給窮人獲得了180億英鎊的財政收入。
私有化和國企改革的浪潮絕不僅限在英美,也絕不僅限於右翼政黨執政的國家。遠至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印度,近至社會黨密特朗執政的法國,都先後開展了私有化,「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
1987年6月,撒切爾第一次訪問蘇聯,在蘇聯喬治亞首府第比利斯,有200萬人夾道迎接鐵娘子。
幾年前,她就發表了一番對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著名的評價:「一個可以合作的人」。
與「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一樣史無前例的,是她1987年率領保守黨連續贏得了第三次大選,雖然沒有上一次的優勢那麼大,但仍有著壓倒性的多數席位。
1986年,撒切爾夫人訪問西德,在Fallingbosetel的英軍駐地乘坐坦克閱兵。
在比利時布魯日的講話中,撒切爾警告說,一個「從布魯塞爾向歐洲各國發號施令的歐洲超級國家」可能到來。
這成爲了英國「歐洲懷疑主義」的關鍵時刻。
在這次演講中她說道:「我們這麼多年的努力,好容易將英國從社會主義的癱瘓中解放出來,可不是爲了悄悄溜進布魯塞爾的中央控制和官僚主義中來的。」
Euroscepticism是對歐洲一體化保持警惕的一種思潮。歐洲懷疑論者認爲一體化是對民族國家的弱化,認爲歐盟是個非民主的官僚機構,也有的主張本國退出或是解散歐盟。
歐洲懷疑論政黨涵蓋了從左到右整個政治光譜,但主要是右翼。英國保守黨是受其影響較大的政黨。前不久卡梅倫首相宣佈準備實行「脫離歐盟全民公投」,就可見這一思潮的巨大影響。
她堅決的態度讓內閣中很多傾向歐洲一體化的成員感到失望,這也爲保守黨內部就歐洲議題多年的爭論埋下了伏筆。
她的繼任者約翰•梅傑簽署了歐盟創立條約《馬斯垂克條約》,但堅持英國不加入歐元區。
1990年3月,鐵娘子計劃爲英格蘭和威爾士引入community charge(也被稱爲Poll tax),這是針對人而非針對財產的物業稅,引發了暴力對抗。
此稅意在取代財產稅,3800萬英國人要交人頭稅,而財產稅只對1400萬人徵收。
反對者中,有和平的遊行,也有暴力的衝突,尤其是3月31日在特拉法加廣場的騷亂。3000人與警察衝突的場面,警察騎在馬上制服示威者的場面,以及被砸爛的商店的畫面,在全世界流傳。
「人頭稅」騷亂打擊了首相的聲譽,內閣裏越來越多的不滿聲音也逐漸孤立了她,但她仍是英國最有權勢的人。
很快,各種事件湊在一起,使她的下臺非常突然。
外交大臣傑弗裏•豪(Geoffrey Howe)著名的辭職演說震驚了整個下議院,他批評鐵娘子強推不受歡迎的政策是死路一條:撒切爾「這個板球隊長,比賽還沒開始就把球棒搞壞了。」
在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作用關鍵的傑弗裏•豪先前與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一道,要求她同意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以便爲加入歐元區做準備。 撒切爾夫人將豪調離外交大臣職位,給了一個安慰性的副首相頭銜。
勞森不久後辭職,而豪的這番講話被認爲是向撒切爾夫人背後開了一槍。
幾天後,已經從內閣辭職的邁克爾•夏舜霆挑戰了撒切爾的黨首地位。她只是艱難過關。
終於,在丈夫丹尼斯的陪同下,撒切爾在唐寧街10號最後一次向媒體發表講話。她支援的約翰•梅傑隨後繼任黨首和首相。
家境並不寬裕的鐵娘子與HarperCollins出版公司在1991年簽署了兩卷本回憶錄的出版合同,兩本書是《唐寧街歲月》和《權力之路》,合同金額達到了當時的天價350萬英鎊。 此外,她還進行了大量的巡迴演說,尤以在美國爲多。
圖爲2002年,撒切爾在《治國方略》Statecraft一書的簽名售書會上
從下議院退休後,她進入了上議院(House of Lords),被封爲終身貴族「林肯郡克斯蒂文的女爵」(Baroness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
2006年,撒切爾在上議院。
海軍上將代表福克蘭羣島戰爭,牛頓爵士則代表化學家,即撒切爾夫人本身的專業和代表她的故鄉格蘭瑟姆。紋章下面的英文是:Cherish-Freedom
1993年,保守黨人在歐洲議題上的分歧,尤其是在《馬約》上的分歧,讓梅傑的領導地位舉步維艱。
在上議院,撒切爾發表了不少抨擊《馬約》的演講,還投票反對《馬約》透過,並聲稱「如果是我,我永不會在條約簽字。」
一些梅傑的支持者認爲,鐵娘子堅定的歐洲懷疑主義言論縱容了黨內的分裂,威脅了梅傑的權威。
託尼•布萊爾在唐寧街10號向支持者揮手,保守黨18年的連續執政被終結。 布萊爾以抨擊工黨中的「老左派」和支援自由市場的立場重塑了工黨。
有一次,有人請撒切爾說說自己最大的成就,據說她回答道:「託尼•布萊爾。」
2001年8月,在給《每日電訊報》的信中,撒切爾支援反《馬約》的史密斯競爭保守黨新黨首,史密斯最終成功當選。 不過由於布萊爾的工黨也連續三次贏得大選,史密斯始終未能成爲首相。
2002,在醫生的建議下,撒切爾決定不再進行公衆演說。2003,丈夫丹尼斯去世,圖爲撒切爾與兒女在一起。
在下議院,諸位前首相共同見證了撒切爾的銅像揭幕。這是史上第一次一位再世的首相被如此紀念。在簡短的演說中,鐵娘子打趣道:我覺得用鐵來做比較好,不過用銅也湊合。
2013年4月8日, 「重塑了現代英國」(FT社論評價)的雜貨店主的女兒因中風去世。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