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國的資源詛咒?
礦業企業,財閥,和軍事強人,爲礦產資源展開的爭鬥持續了幾十年。
一個政府委員會,最近重新點燃了火藥桶,圍繞數十億美元的財富,它重審了之前在獨裁者統治時期敲定的一些礦業合約。
與它的很多鄰國一樣,幾內亞豐富的天賜財富,似乎總是與悲慘如影相隨。
血鑽在獅子山和賴比瑞亞資助了持續20年之久的內戰,在這裏,童子軍是家常便飯。
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爲「資源詛咒」。
但走出戰爭只有,礦產帶來的仍舊是壓迫和貧困
在這個國家邊遠的地方,還有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鐵礦礦牀之一——西芒杜鐵礦Simandou, 其礦石可以煉製優質鋼鐵。
因此,他的死,使圍繞著礦產的爭鬥變本加厲。
但是,至今他們未開採出一頓的礦石。
似乎局勢開始明朗,但是,讓資源從「詛咒」變成「賜福」,絕非易事。
有意思的是,荷蘭是極少成功"治癒"荷蘭病的案例。
石油不是黑金,而是魔鬼的排洩物。
1.資源型經濟體的一個普遍特徵是,其本幣匯率傾向於刺激進口、同時抑制除它們主要大宗商品以外的幾乎所有出口。
2. 另一個問題在於,它們出口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存在高度波動性。
3. 石油的詛咒滋生出糟糕的政治。由於此類國家的政府無需向民衆課稅就能積累大量財政收入,因此政府領導人完全可以對納稅人視若無睹、不負責任。
索羅斯指出,非洲「坐擁全球10%的石油儲量、40%的黃金儲量,以及豐富的、對現代工業經濟體至關重要的其他礦產資源。」
與此同時,中東「可能很快就會出現一大批繁榮的民主國家。
致力於提高自然資源行業透明度的措施將有助於增強這股聲勢浩大的歷史力量,使世界一些最不穩定國家的數百萬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分享
讀者評論
提示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