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造假

「開放科學」倡導者警告學術造假氾濫

史丹佛大學和哈佛大學的醜聞表明,儘管「數據偵探」越來越多,但操縱研究的問題仍然存在。
2023年8月1日

中國「論文工廠」:紙上的虛假如何影響到現實世界的進步

中國已經成爲學術論文最高產的國家之一,但論文造假比比皆是,並且形成了一個產業,這可能破壞中西方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
2023年3月30日

令人頭疼的深度僞造

卡敏斯卡:深度僞造如今正被用來生成不存在的普通人或記者,藉以混淆視聽。美國尤其容易受到深度僞造的影響。
2020年9月9日

瑞幸股東罷免其創辦人

但許多投資者相信,從這家醜聞纏身的中國咖啡連鎖企業的董事會洗牌結果看,表面上被罷免的掌門人陸正耀仍在幕後實施控制。
2020年7月7日

馬庫斯•布勞恩由盛轉衰的支付巨擘神話

布勞恩的公衆形象曾是一位富有遠見的科技億萬富翁,他掌舵的Wirecard曾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但這一切都正在化爲烏有。
2020年6月29日

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瑞幸咖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對瑞幸展開調查,突顯北京方面擔憂這起財務造假醜聞可能會連累尋求海外上市的其他中國企業。
2020年4月28日

瑞幸咖啡內部調查發現「僞造」銷售額

該公司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發現去年有22億元人民幣的「僞造」銷售額。訊息披露後,瑞幸在美上市股票暴跌約75%。
2020年4月3日

對抗深度僞造的新方法

桑希爾:專家預測3年內人們將幾乎無法區分深度僞造和真實內容。目前人們嘗試從法律、技術和社會層面加以應對。
2019年10月30日

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印度GDP成長率被嚴重高估

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薩勃拉曼尼亞表示,印度2011年到2017年的平均年GDP成長率事實上爲4.5%左右,而非官方估計的7%。
2019年6月11日

「聲情並茂」的「深度造假」

用人工智慧模仿語音和形象,編造出另類現實,讓人們貌似說出或做出他們從未說過或做過的事情。這種新型造假的威脅已不容忽視。
2018年8月3日

Lex專欄:阿里巴巴與假新聞

電商賣假貨跟社群媒體登假新聞一樣,都是利益使然。中國即將出臺新法律,要對出售假貨的平臺追究法律責任。
2018年6月25日

神戶制鋼承認數據僞造醜聞蔓延至核心業務

神戶制鋼表示,它已發現與鋼絲有關的產品證書有不正常之處。鋼絲具有很多用途,其中之一是增強汽車輪胎的強度。
2017年10月13日

神戶制鋼承認僞造產品檢驗數據

日本企業界注重產品質量的聲譽曾令其獲益頗豐,但最近幾年日本已爆發一系列與產品檢驗有關的醜聞。
2017年10月9日

中國學術造假何時了?

王軍:中國醫學學術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下,是國內學術亂象在境外的一次發作,根子出在中國自身的學術痼疾上。
2017年6月28日

中國整治虛報鋼廠關閉問題

中央政府向唐山派出調查小組覈查鋼廠關閉情況,並要求該市調查虛報鋼廠關閉、實際鋼鐵產量不斷成長的問題。
2017年3月28日

經濟數據造假的只有遼寧一省?

FT檢視了中國北方四省,發現其煤炭、鋼鐵和石油產值變化模式與遼寧相仿,GDP卻不像遼寧那樣在去年出現萎縮。
2017年3月14日

中國官媒Twitter賬號被疑「殭屍粉」過多

有研究稱《人民日報》Twitter賬戶存在高比例不活躍粉絲
2015年11月24日

東芝會計醜聞帶來投資機遇

FT專欄作家加普:日本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市場,日本企業在清理自身行爲方面的進程緩慢、崎嶇但不可阻擋。這實際也爲外國投資者提供了投資機會。
2015年7月24日

如何識別簡歷造假

讓造假者「現出原形」,不僅要求面試官足夠認真耐心,還要對一項具體工作涉及的領域有所瞭解,並能針對性地提出問題。
2014年4月24日

中國造假依舊猖獗

雖然打假力度不斷加強,中國造假產業的規模仍不輸以往。造假者與時俱進,採用在線銷售,並分散物流,增加了打假難度。
2013年12月11日

假文憑困擾商學院

西方商學院如今要花越來越多時間和精力鑑別申請人學位文憑的真僞,及其真實語言能力。但驗證申請人資質真僞的需要,也給一些代理面試的新創企業帶來商機。
2013年2月18日

Yahoo首席執行長辭職

原因是學歷造假,這是Yahoo不到一年來辭職的第三位首席執行長
2012年5月14日

爲何中國能人也造假?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假拉菲紅酒,假古巴雪茄...... 造假生意在中國規模如此龐大,肯定有一大羣聰明的中國人參與其中,這一怪象可以從中國經濟結構中找到解釋。
2012年4月12日

「圍剿」洋忽悠

中國獨立時事觀察員陳杰人:一家企業及其產品要想真正贏得市場,歸根結底離不開產品質量、服務水準和市場道德三因素,單純強調洋品牌很可能會成爲「洋忽悠」。
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