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從可持續繁榮理念,看企業「商責並舉」意義何在?

工業大生產時代,社會的前瞻者們就開始思考:如何走出「繁榮+衰退」的經濟循環模式,尤其是擺脫經濟發展等同破壞環境的二律背反現象。
2023年1月19日

美氣候特使克里稱歐洲應加大綠色支出

面對貿易伙伴和盟友的批評,美國氣候特使克里表示,歐洲應與美國一道,加大綠色支出,擴大乾淨能源選擇,以應對氣候變化。
2023年1月19日

歐盟提出綠色主張以對抗美國《降低通膨法》

歐盟將暫時淡化國家援助法規,並向戰略性氣候友好型企業注入資金,以對抗拜登3690億美元的綠色補貼計劃。
2023年1月18日

私人飛機業務在疫情後依然飆升

儘管成本不斷上升,而且人們擔心私人飛機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高於商用飛機或火車,但需求仍然強勁。
2023年1月10日

Top Glove努力打造與其產品一樣乾淨的企業形象

這家領先的馬來西亞橡膠手套製造商一直難以擺脫外界對其用工做法的擔憂。
2023年1月3日

德州參議院免除對先鋒集團ESG投資的質詢

這家全球第二大資產管理公司在一週前退出了氣候變化金融聯盟,從而得以免於被質詢。
2022年12月15日

當弗利德曼遇到新冠疫情

希爾:在這位經濟學家譴責高階主管們爲了「籠統的社會利益而花股東的錢」半個世紀後,新冠疫情爲他對社會責任的狹窄定義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12月8日

創投資本不應忘本

桑希爾:風險資本家傳統上發揮一項重要功能:將看似古怪的創意變成日常現實。但如今的創投寧願支援遛狗app,也不願押注關鍵技術。
2020年2月18日

FT社評:負責任的資本主義需要新的準則

新一代企業家更重視目的和ESG,他們應該可以選擇更適合這種廣泛目標的公司模式,而ESG標準制定者應着眼於切實可行的目標。
2019年10月29日

負責任投資:亞洲追趕歐美

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納入考慮,已經成爲許多資產管理公司的關注重點。歐洲在這方面領先,但亞洲正在努力追趕。
2019年10月29日

迴歸責任倫理——21世紀資本主義可能的出路

笑蜀:百年前,福特的「福利資本主義」實踐以失敗告終。百年後,幾位當代企業家接續他的精神,發展出一場向着責任倫理迴歸的「商業向善」運動。
2019年4月28日

聚焦社會責任:2018年中國遊戲產業盤點

翁一:中國遊戲業已然告別狂飆突進的激進年代,在新的一年裏,進一步落實遊戲業的社會責任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2019年1月18日

媒體札記:七條底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中共高級宣傳官員又出面召開「網路名人社會責任論壇」,見諸媒體報導中論壇上達成一定共識,微博上各派則繼續打開麥克風相互攻擊。
2013年8月12日

培養社會企業家

社會企業正變得流行,一些商學院爲此推出了專門的課程和獎學金計劃。但這類公益企業的性質正日趨從非盈利轉向盈利,這難免影響商學院在排行榜上的名次。
2013年7月22日

印度商學院關注社會

以前,印度的管理學院都還只有一個目標:培養能夠勝任銀行和大公司管理崗位的人才。這種思維開始有所改變,印度的商學院正在努力培養更爲全面的商界領導者。
2012年12月3日

商業銀行與社會責任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朱寧:近期渣打等事件,將歐美銀行又一次推到了前臺。在提升股東回報率和投入資本回報率之外,中外商業銀行應該承擔什麼社會責任呢?
2012年8月21日

企業社會責任與行銷

FT專欄作家邁克爾•斯卡平克:今天的消費者願意購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儘管他們在日常購物中確實很難做到這一點。
2012年6月19日

企業應承擔多少社會責任?

FT專欄作家邰蒂:我認爲,企業應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但確定規則和實現整體社會目標的責任主要在政府,而非企業。
2012年2月21日

跨國公司必須懂外交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商界發生的變化是,公司更加趨於國際化,因此與某一特定國家的政府的聯繫有所減弱。公司需要爲未來做好準備,分析全球運營活動中的風險,並且制定出應急方案。
2011年11月15日

蘋果的中國式尷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137名正己烷中毒工人所引發的毒蘋果爭議,是蘋果公司沒有想到的。宣揚企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的蘋果正遭遇一場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
2011年2月21日

回饋社會之說耐人尋味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回饋社會」是商界人士講述自己的慈善行爲時經常說的話。這種說法耐人尋味,因爲它暗示這些人從社會上拿走了一些東西。
2010年12月2日

企業需要「道德執照」

FT專欄作家邁克爾•斯卡平克:危機來臨,企業社會責任似乎必然會被忽視。但沃爾瑪、吉百利和瑪氏的一系列做法說明,企業在危機中也能履行社會責任,關鍵是找到支付額外成本的方法。
2009年5月7日

負責任的企業?

0
2024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