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暴力

芝加哥郊區遊行屠殺嫌犯被控謀殺

7月4日高地公園慶祝活動中的襲擊造成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2022年7月6日

槍手襲擊芝加哥郊區獨立日假日遊行,6人死亡

根據槍枝暴力檔案,海蘭帕克槍擊案是今年芝加哥大都會地區發生的第23起大規模槍擊案。先前的22起襲擊造成13人死亡,94人受傷。
2022年7月5日

美國的另一場流行病

庫柏:暴力具有傳染性,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在民衆擁有武器、社會分裂的美國,一場暴力流行病正在蔓延。
2020年6月17日

社交網路是出版商,不是郵遞員

桑希爾:美國《通訊內容端正法》的初衷是推動言論自由和創新,同時信任科技平臺監督內容。但科技巨擘們顯然未能履行義務。
2019年3月28日

長趨勢:人類社會如何走出暴力陰影

徐瑾:人類聚集是爲了發展還是爲了風險?主要爲了規避暴力;一個國家進入開放秩序,跨越難度超過中等收入陷阱等流行語,有三個臨界條件。
2019年1月28日

我們需要一個說理的社會

梁治平:法治中國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建設一個說理的社會,尊重說理,保護說理,對非理強制和暴力絕不容忍。
2018年2月12日

德州教堂槍擊案導致至少26人喪生

一名持槍者在德克薩斯州一個農村教堂開槍射擊。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稱這次槍擊爲一次「邪惡行爲」。
2017年11月6日

從種族歧視、警察暴力和虐殺動物談同理心

黃亞生:人類文明是從小同理圈向大同理圈演化的歷史,而向袋鼠、抱小孩婦女和和平示威者施暴的人,同理圈很小。
2017年9月30日

中國的「名校」爲什麼「牛」?

周健:「校園霸凌」不可怕,可怕的是「名校」出現「霸凌」後,整個社會除了技術性討論,根本沒有有效解決辦法。
2016年12月20日

四起襲擊事件之後的德國輿情

楊祺軒:德國人對四起背景、原因不同的襲擊的討論,最終集中到了難民與安全政策上,顯現出「政治工具化」傾向。
2016年8月2日

FT社評:香港的衝突風險猶在

幾天前北京可能還幻想香港的動盪消退,但週末一連串衝突顯然已打破幻想。目前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措施能避免對抗升級。對香港未來而言,暴力若變成現實將是悲劇一場。
2014年12月3日

香港抗議者與警方再次衝突

香港抗議升級,衝突致政府辦公樓關閉,有40人受傷,另有40人被捕,目前已恢復平靜
2014年12月1日

弗格森

2014年11月24日夜,當陪審團作出不起訴白人警察威爾遜的決定後,美國小鎮弗格森再次陷入騷亂。
2014年12月19日

中國昆明暴徒砍殺事件已致29人死亡

中國政府稱事件由新疆分裂勢力策劃製造,習近平要求嚴懲暴恐分子
2014年3月3日

私暴力時代行事準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國家暴力與私暴力是孿生兄弟,當司法制度崩潰、強權者不再跟弱者講道理,私暴力將不可避免地氾濫。這或許是作爲一個中國人的制度宿命。
2013年7月25日

不應以暴力回應詆譭先知的行爲

記者與作家基金會名譽主席葛蘭:穆斯林在回應別人的所作所爲時,不應偏離正確的中間道路,而應訴諸社會的集體良知和國際社會。
2012年10月8日

從媒體抑制看「約架」暴力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輿論並不需要剛態維穩。不管是微博引發的周吳「約架」,還是其後的餘波,都是種種社會抑制釀成的苦果,對策不但不應是加強抑制,而應是解除抑制。
2012年7月13日

暴力的誘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今日中國仍在掙扎著學會暴力之外的變革語言,但暴力的誘惑卻無處不在。它最簡單、最直接,最能釋放恐懼與煩躁,但卻往往通向更大的悲劇。
2011年7月28日

暴力事件

新疆和田地區政府網站發佈訊息稱,週二有3名暴徒在皮山縣城持刀砍殺羣衆,造成5人死亡,5人受傷。警方已擊斃這3名暴徒。
2024年4月25日

網路暴力

爲擺脫網路暴力樂園的惡名,Twitter公佈了意在隱藏含有語言暴力的推文的若干新舉措,以及一項防止語言暴力者用新名字重返Twitter服務的新辦法。Twitter未透露具體將獲取哪些用戶數據。
2024年4月25日

連續騷亂

北卡羅來納州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請求國民警衛隊協助維持治安,先前針對警察致命槍擊的抗議連續第二晚演變成暴力衝突。
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