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構經濟學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東三省經驗對於中國改革有何啓示?

王家卓:發揮比較優勢核心何在?合理產業佈局應建立在國家還是地區的層面?《吉林報告》思路和新結構經濟學所倡導的比較優勢理論核心存在不相容之處。
2017年10月17日

世界銀行與IMF對主流經濟學政策處方的五大反思

王燕:國際發展機構都在反思前主流經濟學的主要政策和處方,中國經濟學界爲何不總結自己的經驗來引領這輪反思?
2017年9月4日

兩歷奇蹟,一生求索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我親身歷經了兩次發展奇蹟:一次是臺灣的經濟奇蹟,另一次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奇蹟。實踐讓我確信貧困並非宿命。我們應反思主流經濟學理論,構建新理論,分析中國轉型的成績和問題。
2014年9月24日

「林毅夫命題」關乎中國經濟轉型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圍繞「投資驅動成長模式」的爭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它指向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命題。
2013年7月17日

林毅夫: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

從世界銀行卸任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討論。對此他撰文回應:發達國家並沒有什麼「真經」,發展中國家拿來虔誠地念,就能擺脫貧窮落後。
2013年7月11日

探尋中國經濟成長之路(續)

復旦大學教授韋森: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框架,仍需要把現代憲政民主政制度視爲經濟可持續成長的必要制度條件。只有當政府領導人的權力在現代民主政治安排中得到制衡,他們才能確當合宜地「成長甄別」和「因勢利導」。
2013年7月10日

探尋中國經濟成長之路

編者按: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之中。高成長能否持續引發諸多爭議,現實與理論都亟待更新,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辯猶在耳畔,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備受關注也源自於此。本文爲韋森教授爲林毅夫新著的綜合性評述的上篇,期待引發進一步爭鳴與探討。
2013年7月9日

「新結構經濟學」新在哪裏?

中國經濟學者趙洪春: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爲廓清新自由主義與「華盛頓共識」政策藥方的迷霧提供了可能,有潛力在更一般意義上講清國家干預和市場機制的邊界。
2012年12月17日

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

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王健:很多人錯誤認爲林毅夫教授主張計劃經濟或政府強制干預經濟;儘管面臨執行細節的質疑,新結構經濟學核心仍認爲市場是最有效的分配資源方式。
2012年11月2日

追問成長根源:政府的罪與罰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政府權力對其心儀項目的介入與干預,往往不能加快發展,反而是經濟陷入停滯之因。政府濫權與無能之罪,社會卻承擔貧困匱乏之罰。
2012年11月2日

「林成長」命題:強政府+強市場

吉林大學學者孫興傑:從經濟史來看,林毅夫提出的發展經濟學3.0版更貼近歷史,市場並非自發產生,而是與政府共生的。強政府與強市場纔是經濟成長的制度保障。
201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