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救災

土耳其強震挑戰全球治理

葉勝舟: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救災減災中的樞紐和主力作用,更容易超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地緣等複雜的矛盾和障礙。
2023年2月22日

中國如何爲氣候「損失與損害」做出貢獻?

尤曉鶯:專家表示,由於中國面臨向各國支付氣候相關損害賠償的壓力,大量的非資金捐助可能有助於展示其領導力。
2022年12月25日

「市場化」讓公益組織更有效率

周健:慈善公益組織雖然目標是爲公益,但手法上一定要市場化,而不能因爲是「公益」就拒絕市場,不適合志願者的工作也非要讓志願者來做。
2022年10月14日

如何最有效地實施救援?

惠康基金會國際行動主管惠特沃思:目前,救援行動通常依靠既往經驗。如果透過科學的研究,在救援中採取專業方法,將給受災者帶來更大福祉。
2013年11月21日

分析:菲律賓救災突顯美中軟實力差距

颱風海燕重創菲律賓後,在西太平洋前沿部署的美國海軍出動9艘艦船,投入數千軍人展開救援。相比之下,中國即使有心借救援展示「軟實力」,也缺乏相應的資源和能力。
2013年11月15日

磨刀老人的愛心示範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蘆山地震本應是政府回報國民的大戲,卻蛻變成愛心展示的鬧劇。媒體要書寫人性的華美篇章,於是,便有了磨刀老人的故事。
2013年4月25日

鄧飛:救災需更多「官民協作」

「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帶了四支團隊去到蘆山。他告訴FT中文網,與五年前相比,這次援救更有秩序,但官方和民間仍缺乏交流機制,使資源難以得到更好地配置。
2013年4月24日

震區紀實:賑災志願者帶來的挑戰

中國政府宣佈禁止私人志願者和民間社會團體進入四川蘆山地震災區。當局需要花這麼大功夫勸退志願者,這反映出中國社會的一個轉變:公民參與和慈善行爲正在興起,政府難以用傳統方式掌控局面。
2013年4月23日

社交網路時代的蘆山地震

FT中文網記者朱振:四川蘆山地震是一次在中國社群媒體空前繁榮的背景下發生的嚴重地震災害。震災面前,社交網路不應是彼此謾罵攻擊的平臺;面對同胞的災難,中國人需要一種默契的力量。
2013年4月23日

蘆山地震災區的志願者們

四川蘆山縣發生地震後,大量志願者帶著飲用水、速食麵和毯子趕往災區。爲減輕交通擁堵,中國政府不得不限制民間力量進入災區。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中國公民參與救災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2013年4月22日

救災遭遇「蜀道難」

四川蘆山地震的救援措施至今快速且有力,但道路狹窄擁擠影響了補給運輸。中國官方已要求單位團體未經批准不允許進入災區,以減少交通壓力。
2013年4月22日

中國政府與民間合力應對四川地震

四川蘆山地震已造成超過200人喪生,上萬人受傷。中國新一屆政府至今採取的應對措施快速且有力。中國業界和民間也迅速發起大規模援助行動。
2013年4月21日

舟曲記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田乾峯:舟曲的老人說,這次泥石流衝出來的形狀,就是這個區域原來的形狀。這裏以前沒有這麼多房屋。其實,人要與天爭地,人是爭不過天的,最後還是要還回去的。
2010年9月29日

救災只是第一步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從團結人心,鼓舞士氣的角度講,「多難興邦」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精神,但是要讓這一美好的願望成爲現實,就必須深刻地吸取多難的教訓。
2010年8月9日

從西南大旱看中國NGO協作機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棹元:就西南大旱而言,越是靠近城市的地區,援助越容易,而越是偏遠地方,援助的成本就越高。NGO協作將降低資源傳輸成本,減少資源消耗。
2010年3月25日

臺灣擬出售銀行股份融資救災

災後重建使得財政狀況日益緊張
2009年8月26日

特寫:臺灣民衆不滿馬英九救災表現

颱風「莫拉克」總共導致臺灣約500人喪生,馬英九上週末就救災行動表示道歉
2009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