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當女兒問起,誰是我的祖國?

李靜:愛國主義教育不應只是停留在口號或文學故事中,父母如果能夠在契約精神、責任與義務,和歸屬感上帶孩子一起探尋和學習,會更容易讓孩子形成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知。
2019年10月21日

「飯圈女孩」如何成爲愛國生力軍?

葛書潤:追星式愛國作爲網路時代特有的產物,極有可能在將來成爲像帝吧出征這樣「主流的日常的儀式」。
2019年8月29日

中國媒體鼓動愛國熱情回應美最新關稅

中國官方媒體用一連串民族主義評論回應了美國提高中國商品關稅的決定,在中國社群媒體上激起了民族主義熱情。
2019年5月14日

關於愛國、流氓、不朽的斷想

老愚:在一個正常國家,批評者會自覺與政府保持距離,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審視後者,讓它感受到如芒在背的壓力。
2019年12月31日

中國嘻哈說唱與「愛國主義」的奇妙結合

劉伯健:在流行於中國的各類現代音樂中,幾乎沒有一個像嘻哈說唱這樣,發芽不久便被注入如此多的「愛國」情懷。
2017年8月7日

「辱華」演講呈現出的中國輿論場

劉遠舉:在柴靜的《穹頂之下》中,他們只批評數據的某處誤差;在楊舒平的演講中,他們假裝只看到了演講修辭的誇大。
2017年5月26日

仇恨教育只會毀掉年輕一代

周健:仇恨教育下的孩子從小缺少安全感,對周圍的人缺乏信任,長大後往往對強者諾諾唯唯,對弱者暴戾有加。
2017年3月17日

從中國到英美:也談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郝志東:半年來,幾波民族主義浪潮裹挾世界,引發思想界的不同反應。民族主義在英美和中國的勃興有何不同之處?
2016年10月27日

中國留學生爲什麼更愛國?

李江:中國留學生出國後往往更加愛國,其情感動因比較複雜,有時愛國主義甚至成爲他們砥礪自我的精神支柱。
2016年8月24日

如何安頓愛國主義?

蔣豪:盲目「愛國」行爲需要被抵制,但愛國主義不應被拋棄。當今現實下,憲政愛國主義是唯一可行的愛國路徑。
2016年8月16日

愛國之辯,也需溫和表達

讀者丁力:思想交流並非一錘子買賣,是不斷補充、持續完善的過程。確保言論自由不受侵害的有效方式,是溫和表達。
2016年8月2日

哈佛女孩與她的愛國敘事

李江:愛國不應該是對身邊的不義視而不見,而對千里之外的「敵人」義憤填膺,更不應只是一番宏大的道德宣言。
2016年8月1日

「中國式」愛國是怎樣形成的?

南海仲裁案,在中國民間引發了新一輪表達愛國之情的熱潮。但再正當的愛國名義,也不能成爲挑戰私權的藉口。
2016年7月22日

趙薇事件,網路時代的「叫魂」

侯虹斌:在這個權力對普通民衆來說向來稀缺的社會里,以「叫魂」罪名來惡意中傷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種突然可得的權力。
2016年7月19日

哈佛女孩的「愛國演講」:你所不知的臺前幕後

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許吉如日前在北京衛視的演講贏得廣泛關注,如今她給FT中文網撰稿,講述演講背後的故事。
2016年7月19日

「我們的反省比笑聲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七十年代的蘇聯,絕大部知識分子接受了現狀。青年人則擁抱了一種嘲諷文化。他們不僅拋棄了「共產主義理想」,也拋棄了理想本身。
2015年2月5日

被濫用的愛國主義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 「抹黑」 與「批評」的界限不是來自批評者本身的立場,而是來源於被批評者的「自信」與「不自信」。愛國的對立面不是批評,而是冷漠。
2015年2月2日

越南反華事件的鏡中之像

暨南大學教授莊禮偉:越南反華事件中的對抗,絕不僅僅只有工業園區的打砸搶,還有背後的社會動員。它是一面鏡子,其實愛國主義的遊戲常常是一種互爲鏡像的對抗。
2014年5月26日

兩種愛國主義

南韓媒體人李成賢:我好奇地問《人民監督網》創辦人朱瑞峯:怎麼看成龍奉行的那種「家醜不可外揚」式的愛國主義?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不對的。
2013年3月7日

愛國主義教育影響中國對外政策

過去20多年來,中國有選擇的愛國主義教育著重刻畫中國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鬥爭。這一教育造成的影響,從中國對鄰國迅速轉變的外交政策立場中可以看出。
2012年12月24日

在臺北思考「愛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我在臺灣期間,每天早上跑步跑到愛國東路和愛國西路,思考「臺灣人如何愛國」。每當碰到臺灣大學的學生,我就會問:「你愛國嗎?」
2011年6月29日

「賣國賊」與「愛國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你有沒有曾經扮演過「愛國賊」?在正常國家裏,賣國賊不可能很多,也不會氾濫,但愛國賊卻有可能不少甚至會蔓延。
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