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哲學

讀耶魯大學出版社《哲學簡史》:西方哲學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何越:西方哲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過去2500年裏,哲學與整個西方社會、宗教、政治、科學等互爲因果,相互影響。
3天前

機器真的會取代人類嗎?專訪中國人民大學王小偉

人與技術的關係來到了需要被重新審視的時刻。技術哲學如何回應這些問題:技術是中立的工具嗎?跟機器比,人的存在何以有意義?
2024年1月8日

英倫哲學節上的「AI與生存」之辯

張璐詩:如同論壇現場的一位主持人所說:「在座的各位以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末日來度過一個週末夜晚,真是又喪又搖滾。」
2023年11月17日

清晰性與真實性哲學

林峯:金觀濤先生真實性哲學三部曲的第二部《真實與虛擬》,引發了我新的一個疑問:清晰性與真實性哲學之間存在何種關聯?
2023年11月15日

黑格爾如何看家庭與市民社會

高全喜:在黑格爾看來,倫理世界是法權的最現實體現;其法哲學中的市民社會吸收了英國政治經濟學有關勞動分工、國民財富和市場經濟的內容。
2023年7月27日

爲什麼AIGC會加速「他者的消失」?

智慧創作時代,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者,比如最典型的紙媒,是會加速消亡,還是能迎來更多的可能性?
2023年6月25日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盛洪:人工智慧會否毀滅人類,不僅是人們當下的經驗感覺,更是一個哲學判斷,即從終極來講,智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是需要認真討論的。
2023年5月17日

唯其簡單,才成複雜——談宇宙唯一極簡規則

盛洪:宇宙萬物,從最簡單到最複雜,從超弦到人類智慧,都服從唯一的一個極簡行爲規則。因此,「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2023年3月9日

有了機器貓又如何?科學又不是全部!

秦軒:藤子先生也好,宮崎駿先生也好,他們可以透過這些還活著的地方,去想像百年前的生活傳統,帶孩子體驗這種傳統。
2023年2月6日

智識謙遜的重要性

凱莉:具備智識謙遜的人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認知侷限和偏見,更關心事情真相而不是堅信自己沒錯,他們更擅長分辨真假新聞。
2022年9月9日

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和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

盛洪: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應與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結合起來,並保持恰當的比例,纔會發揮好的作用。
2022年8月25日

二舅的「活著」:中國式存在主義

呂恆君:影片作者所推崇的二舅的樂觀主義生存態度,從整體而言,並未脫離中國民間千百年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哲學底色。
2022年8月22日

自由與自然

盛洪:在沒有任何歷史或「經驗」時,任何一物的自由是隨機行爲;而有了歷史或「經驗」後,它的行爲就是遵循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爲規則的行爲。
2022年9月17日

「光就是這樣照進來的」:探訪英國鄉野小鎮的哲學節

張璐詩:「How the Light Gets In」舉辦至今已有13年。它的創辦者認爲,哲學不是玄學,應少點裝腔作勢。同時他也相信,強化公共性,並不等同於將議題膚淺化。
2022年6月17日

如何學會思考?既要用腦,更要用心

想像一下,一個知識淵博、理性超羣的人,卻在德行上有所欠缺。
2022年6月11日

元宇宙:它是綠洲,還是現實界大荒漠?

李晉、馬麗:最終元宇宙帶給我們的是社會關係的整合、多元的綠洲,還是一個個更加封閉的碎片,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問題。
2021年12月3日

專訪尼古拉斯•博古睿:思想改變世界

黎蓉: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令曾經華爾街金字塔頂端的金融家尼古拉斯回到少年時的激情:哲學。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汲取靈感。
2021年10月14日

哲學重磅,美國人的治癒系?——海格隆德談宗教和資本主義

茉莉:一場大病之後正待康復的美國,需要一場新的「啓蒙運動」。美國人是否能從瑞典學者海格隆德的新書《今生》裏找到解毒劑?
2021年4月15日

陳楸帆:科幻作品要建立起一種對未來的樂觀想像

陳楸帆:應該傳遞更多積極資訊,幫助建立我們能用科技實現科技向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信念。
2020年12月28日

挑戰:爲漢娜•阿倫特辦展

Louis Hothothot:德國歷史博物館爲一位以寫作爲主的思想家舉辦展覽,極具挑戰性。珠花胸針成了最具視覺性的展品。
2020年6月18日

與FT共進午餐:周濂

這位青年哲學學者走出書齋,與我們對話當下:如何在衆聲喧譁中堅持溫和理性?LGBT問題對今日中國爲何重要?大轉型時代,個體應當如何自處?
2019年7月2日

該不該多懂一點哲學?

邰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哲學這門學科,古老且值得尊敬,但真正在乎它的人卻越來越少。
2017年12月20日

與FT共進午餐: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

桑希爾:塔夫斯大學教授丹尼特興趣十分廣泛,他暢談對人工智慧、機器人、宗教及數字技術對社會影響的看法。
2017年8月25日

技術之外,還有人生

孟薔薇:我算是一個「理轉文」的學生。那麼,在對待生活或者人生本質問題上,文理科人的思考有什麼差異?
2016年10月19日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