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防疫政策如何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滿意

徐海娜:新冠疫情絕對是一個「烏卡時代」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要非常地有「韌性」。
2022年12月12日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疫情解封,需未雨綢繆

曹辛:在國土遼闊的中國,實行有先後、有差別的抗疫政策是必要和現實的,這一點從現在就要開始考慮和謀劃。
2022年12月9日

中國民衆防疫心態的分化和轉化

葉勝舟:Omicron傳染力更強,致病力更弱,徹底改變世界,也改變人類預期。中國民衆對防疫的心態出現明顯的分化和轉化。
2022年9月23日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2022年6月21日

上海密接轉運安徽蕪湖側記

葉勝舟:很多事牽涉民衆利益、情感和慾望,沒有如此簡單。黑是黑、白是白太理想化,不是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往往需要折中妥協,法理情兼顧。
2022年5月6日

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兩點肯定與兩點建議

張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要將該制度與拉動證券市場相掛鉤,同時要增強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例外規則」。
2022年4月27日

中國抗疫策略並不面臨不可解的矛盾

劉波:「與病毒長期並存」和追求動態清零的目標可以並行不悖,但中國的清零目標在實行過程中要重視政策的科學性,把握好施政尺度。
2021年8月13日

公共危機下政府決策應該如何聽取專家意見?

吳漢:輕症患者居家護理意味著全家被感染,而且沒有反映爲地方政府統計的確診和疑似病例,讓外界和上級政府低估疫情的嚴重性,誤導決策。
2020年2月14日

公共衛生安全中的個體理性與合成謬誤

韓和元:個體理性可能造成整體的不理性;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這一整體利益的嚴重受損。
2020年1月29日

冠狀病毒疫情防治:公衆健康高於一切

劉波:面對此類危機,政府的思維必須「去政治化」,既不能讓政治與政績考慮干擾疫病防治,也不能一味依賴行政手段。
2020年1月23日

稅收確定性原則亟待落實

翁一、劉林鵬:稅收應具有穩定性、可預測性,爲各類經濟主體降低額外的風險和難度,降低交易成本與不確定性。
2019年6月12日

創新者可以後天培養嗎?

王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更多創新相關活動,如科技博物館、科普講座等,是後天培養創新者的有效途徑。
2019年6月11日

租購併舉如何落到實處?

劉波:中國住房租賃市場要向規模化、集約化、專門化的方向發展,但重點應是增加供給,提供優質服務,保護租戶利益。
2019年4月2日

中國的「廁所革命」應該如何進行?

王建寶: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內心重視廁所,以克己復禮的精神規範自己,以慎獨的心態使用廁所特別是公共廁所。
2018年3月23日

公共醫療保險爲何會「撐不住了」?

張林:醫保池子支出結構本末倒置,醫保悖論不斷放大的「腐敗」和逆向選擇,是公共醫保捉襟見肘的直接原因。
2017年12月27日

中國大城市政策中的多重博弈

劉遠舉:如果沒有解決意識形態與社會治理機制上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數量,必將受到長期抑制。
2017年11月29日

看待浙大「學術新規」的兩種邏輯

劉波:按照學術自治的邏輯看,這確是咄咄怪事,但在中國,這其實只是普遍政治化、行政化的大學現實的冰山一角。
2017年9月22日

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民生工程」如何落地?

沈凌:政府應當承認低層住戶在加裝電梯中的房產價值損失,推出合理的補償電腦制,加快這個利民工程的落實。
2017年9月13日

檢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鄒至莊:在1980年中國政府決定限制生育是沒有必要的,這麼做弊多於利,建議以後政府決策前徵求經濟學家的意見。
2017年8月31日

擾亂市場的「民生工程」應緩行

沈凌:杭州市準備動用財政資金對住宅加裝電梯,以方便住高層的老人,這真的是一個普惠於百姓的「民生工程」嗎?
2017年8月30日

大城市應當善待流動兒童

聶日明:留守兒童能否進城讀書、能否在父母身邊成長,這是影響全中國以及各個城市長期發展潛力的重大因素。
2017年8月11日

從公共政策視角看中國反腐

孫晶:中國這一輪反腐是對幾十年來依靠舊體制「疲勞駕駛」的一次大修,目標是增強中央政府和最高層的執政權威。
2017年6月15日

「人虎相殘」背後的法律、倫理與社會困境

李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律、規則與倫理?就此進行超越個案的探討,可以避免人虎相殘後陷入無謂的相互傷害。
2017年2月6日

FT中文網年度好文推薦:公共政策

2016年中國公共空間縮窄,權力傲慢、法治不彰、社會不公、秩序失範、民生艱難、環境惡化等情況導致焦慮情緒積累。
2016年12月27日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