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不安的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面對蜂擁的資訊與經驗,人們無法判斷什麼是重要的,人們被潮流裹挾,卻對未來毫無判斷能力。或許錯亂與分裂正是我們不可能迴避的時代特徵。
2014年12月19日

創業者康有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倘若康梁生活在此刻,或許也是各社群媒體、新產業的投資者。就像Google創辦人對俄國傳統的厭惡,於是用資本與技術達致政治目的。
2014年12月4日

加州與烏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整個世界都在沉浸於「加州意識形態」,用高度技術化的方式來應對世界難題,矽谷的科技與洛杉磯的娛樂業,象徵着未來的精神結構,卻讓人陷入機器的新奴役。
2014年11月21日

卡普欽斯基與馬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不管我怎樣持保留態度,也必須承認,馬雲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甚至就是無數人心中的拿破崙。杭州變成了一個新革命的中心。
2014年11月13日

非典型創業日誌(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感到自己中了毒。在不斷地批評這個時代之後,我覺得自己像是掉入了批評的窠臼。創業是躲避毒藥方法,但又該創什麼業?
2014年11月7日

非典型創業日誌(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若你看到1880年代美國人對石油、鐵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對所謂BAT令人生畏的崇敬感到相似,這像是人文主義者對物質與技術的天然排斥。
2014年10月30日

梁啓超的美國(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相當程度上,梁啓超的觀察是托克維爾式的,他嘗試理解另一種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結構與風俗。這是啓蒙運動以來最重要的知識傳統。
2014年10月23日

梁啓超的美國(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城市之光的書架上,梁啓超正看著我。豎領白衫繫着領帶,中分服帖的短髮,鎮定的眼神,與梁朝偉幾分相似,流亡沒有摧毀反而造就了他。
2014年10月16日

與巨龍共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香港曾被稱作「東方的柏林」。那時的香港,在一個借來的時空,被動地成爲冷戰的前線。但今天的香港,突然擁有了自身的獨立意志。
2014年10月10日

舊金山的「龍夫人」(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她也作爲統戰對象回中國,卻發現沒人對海外華人命運真正有興趣。他們不過是北京政權的裝飾品,隨著中國再度崛起,連這裝飾性都不那麼重要。
2014年9月25日

舊金山的「龍夫人」(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舊金山,她無人不曉,而對於一街之隔的唐人街,她則像是一個飽受爭議、卻當之無愧的Aunt,《紐約時報》乾脆說她是本市最重要的「權力掮客」。
2014年9月18日

橫濱往事(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梁啓超比孫中山更富吸引力。在橫濱,他與孫曾是達成短暫聯盟、又互相謾罵的對手,沉浸於革命與改良之爭,這也是中國現代黨派的肇始。
2014年9月12日

橫濱往事(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在一個傀儡式的清王朝皇帝治下成長,將日語當作另一種母語,然後加入反對這秩序的力量,最終他又來到日本,研究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者。
2014年9月4日

重估鄧小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必須分清,什麼是他給時代帶來的,什麼是時代自身的力量。如果不能批評鄧小平的弊端,則對他的讚美都不令人信服。
2014年8月22日

張岱、丘吉爾與香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和《主場新聞》的困境,正是香港的縮影——香港不斷要試圖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政治與知識的人格,但卻只能依附於新的中國秩序。
2014年8月14日

萬爺在巴黎(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說,中國的變化好比一場化學反應,有參與物也有生成物,我們是促成反應的溫度、壓力與催化劑,生成物沒我們的位置,但我們有其作用。
2014年8月8日

萬爺在巴黎(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若民主政治以選民爲基礎,流亡政治是欠缺的,它有同情者與支持者,卻無選民與監督者。他們身在異鄉,關心的是中國,陷入天然的分裂感。
2014年8月1日

匿名之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這次旅行,對流亡的浪漫憧憬消失了,甚至轉變成隱隱的焦慮與恐懼。若流亡僅僅是流亡,沒有變成「奧德賽式」的歸來,我還會憧憬嗎?
2014年7月24日

另一個亞洲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亞洲諸國在長期經濟成長後重獲自信,他們也都有在新的版圖中獲得位置的渴望,而這在漫長的20世紀一直被壓抑,而衝突就像是遲來的報復。
2014年6月13日

選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們該有30年沒見了。接到X的電話時,Q一下就想了起1980年代中期朗誦會的那一幕。
2014年6月5日

沉默的記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學家米哈伊•格夫特說得對,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遺產,不是國家結構,也不是領袖崇拜,而是「潛入我們內心的斯大林主義」。
2014年5月29日

遲鈍的巨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對昔日強者的過度敏感,也總伴隨著對弱者的極度遲鈍。中國習慣於在強調自己受侵害的近代歷史,卻忘記了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強者地位。
2014年5月22日

從夾邊溝到拉斯維加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對被壓制記憶的集體追憶,會產生巨大的歷史能量,令受難者形成共同體,對抗極權。對斯大林時代的譴責,在很大程度上開啓了蘇聯變革。
2014年5月8日

法拉盛的烏坎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唐人聚集的紐約法拉盛,我與莊烈宏重聚。他是當年烏坎的主要抗爭者之一,但隨著烏坎故事的變形,他出走美國,成了新的反叛者。
2014年4月24日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