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英國學者對《爲何英國王朝能千年直線進步?》的反饋

何越:對於我提出的「基督教先於威廉征服英國存在,是英中政治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歷史學家丹•斯諾提供了證據支援。
2024年4月7日

張戎——首位獲得英國王室CBE榮譽的大陸華人

何越:上週三,安妮公主在溫莎城堡爲張戎頒發了CBE勳章,這是至今爲止英籍大陸華人在英國獲得的最高王室榮譽。
2024年4月7日

從國家能力看中西大分流(三)

馬德斌:戰爭所導致的國家強制力的增強,反而會削弱法律和金融的力量。因爲在戰爭時期,政府訴諸於強取豪奪,反而衝擊了整個金融法律體系。
2024年2月5日

傅斯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演變

葉勝舟:與胡適一樣,傅斯年是中西知識分子之典範;與胡適不完全一樣,傅斯年是自由社會主義儒者,或者說是自由社會主義之士。
2024年1月26日

張帆:遼夏金元史在今天的意義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帆受訪,談曾作爲宋朝配角出現的遼夏金元諸朝,其內在邏輯和在中國歷史脈絡中的意義。
2023年12月21日

侯長坤:國際政治中的「天下主義」

臺灣大學政治與國際戰略學者侯長坤錶示,天下主義建構有利於中國自身戰略定位與對走向的把握,天下主義研究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
2023年12月15日

梁啓超,一個流亡者的抗爭

李禮:一個傳統知識人如何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持不同政見者?在許知遠的《梁啓超:亡命(1898-1903)》中,這可以自洽地構成一個敘事線索。
2023年12月11日

英勇傅斯年,義挺陳獨秀

葉勝舟:傅斯年肯定陳獨秀對勞工運動的貢獻、對國民黨的啓迪,更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政治劃標準,理性建議政府公開審判、依法特赦。
2022年9月30日

用「閉關鎖國」評價明清兩朝恰如其分

鄧聿文:明清統治者既自大又封閉的心態無疑透過政策的實施會傳染給民衆,導致整個社會心態和精神的閉關鎖國。
2022年9月7日

評中國歷史研究院「閉關鎖國」文章風波:不必庸人自擾

梅新育:經過40多年發展,明清閉關鎖國論在國內外學界中遭到越來越廣泛的質疑,在社會大衆中也日益廣爲人知,表明中國的歷史研究進步很大。
2022年9月1日

中國的原點就是「小鎮做題家」

王英良: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從「小鎮」變成世界「大鎮」,使民衆從「小鎮做題家」,變成「大鎮作曲家」,最終實現所有做題家的理想。
2022年7月24日

爲什麼王安石變法必敗?

張千帆:王安石雖借用「託古改制」,但做的基本上是法家的事情。中國歷史的一般模式是儒家保守不改革,法家改革則常常越改越糟。
2022年2月5日

未來30年,中國如何想像自己

鄧聿文:30餘年後的中國到底呈現出一個什麼樣的面貌,現在很難說得清,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它做出一個想像。
2022年1月24日

「這個時代已經過去」:讀劉香成口述、武雲溥編著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下)

陳冠中:劉香成整個新聞攝影的專業生涯,很幸運都趕上衆多主流自由媒體相對恪守專業新聞倫理的年代,但這一頁也將會很快被翻過去嗎?
2021年12月7日

「這個時代已經過去」:讀劉香成口述、武雲溥編著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上)

陳冠中:文字與圖片同樣堪供深度細讀的這本書,像是在展示一波又一波的終結,每一個篇章都如那句英文熟語:這一章又翻過去了。
2021年12月6日

余英時留給中國的大哉問

趙尋:餘先生的思想文化研究昭示於中國未來者,究竟爲何?自由主義乎?保守主義乎?對此,實有在熱辯之後,再做冷靜思考的必要。
2021年8月31日

竺可楨入黨記

葉勝舟:1961年竺可楨被打成右派的兒子在勞改農場去世。他71歲經歷喪子之大悲,將兒子死因歸於「失言自知咎應得」。次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2021年4月23日

孔子是真正的保守主義者——談將教師節設在孔子誕辰日

鄧聿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具有保守主義的特質。中國思想界應恢復儒家的本來面目。將教師節設在孔子誕辰日是有必要的。
2021年3月24日

布哈林啓發鄧小平,鄧小平改變中國

何亮亮:布哈林冤死獄中,鄧小平則壽終正寢。布哈林未能繼續推動蘇聯的改革,受他影響的鄧小平則拯救了中國。
2020年12月31日

傅斯年:「霸」得真實、「霸」得公道

葉勝舟:12月20日是傅斯年逝世70週年。他一生以「霸」聞名,但其另一側面是,他對公平正義、社會亂象通常敢言敢行。
2020年12月18日

竺可楨與國民黨四次「政治捆綁」記

葉勝舟:竺可楨的大學思想與國民黨既定的黨化教育方針相背離,價值衝突不可調和,註定他與國民黨漸行漸遠。
2020年10月16日

竺可楨解放前夕「轉心」記

葉勝舟:竺可楨不願被左、右政治勢力利用,刻意保持距離。其日記處處體現「求是」精神,「只問是非,不計利害」。
2020年8月21日

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製度建設

餘凱思:我們應尋求一部客觀的歷史,能夠解釋近現代中國在整個歷史上的建立歷程,能認識到一些關鍵制度的連續性。
2020年1月10日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