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讀:
國民黨政治版圖衰退

臺灣大選預料將迎來「藍下綠上」局面。我們帶你研讀臺灣近年關鍵選戰數據,看國民黨高牆如何倒下。

本週六(1月16日),臺灣將舉行總統大選和立法委員選舉。從選前民調來看,國民黨預料將下野,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可能成爲臺灣首位女性總統。

「藍」下「綠」上並不是一場突然發生的變化。地方基層選舉往往被視爲臺灣總統大選的前哨站,從最近兩次地方選舉,明顯可以看出臺灣政治版圖已發生變化,不同於2008年馬英九勝選帶領國民黨站上高峯。

國民黨的關鍵四年

位於臺灣中南部交界的「濁水溪」,長期被視爲劃分臺灣「藍綠」政治版圖的分界,「北藍南綠」成爲觀察臺灣政治動態的基礎判別。但隨著時間推移,藍綠在地理空間的分野卻不再明確。

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拿下非執政縣市席次,鬆動「濁水溪」界線。兩年後地方首長選舉,更進一步凸顯國民黨政治版圖潰散。2014年太陽花運動落幕,年底舉行「九合一選舉」,全臺關鍵「六都」——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國民黨丟掉了五都,臺北市則由偏泛綠陣營的無黨籍參選者柯文哲拿下。這一年,是馬英九第二任總統任期的倒數第二年,選舉結果顯示藍綠大翻牌,早已爲今年大選寫下前言。

倘若拉長時間軸,比較國民黨和民進黨從1996年至今立委選舉及總統選舉中的得票率,清楚看到國民黨在2008年重拾執政大位後,得票率開始呈現下滑趨勢(下圖)。

臺灣政治大學調查臺灣民衆的「政黨偏好分佈」趨勢圖(下圖),也映照出相同趨勢。在馬英九執政前四年,民衆對國民黨的偏好來到近20年來的高峯;但從馬英九第二任任期開始,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的偏好度逐年下滑,投票傾向搖擺的「中立者」增加,2014年民進黨偏好度甚至超越國民黨。

上面說的都是數字,但是背後說明了什麼?2008年,馬英九挾著「反貪腐」的高漲民意而勝選上臺,但到第二任任期,聲望卻跌到谷底。不少臺灣政治觀察家分析,國民黨執政期間,過於「傾中」換取經濟紅利,但上班族薪水不漲、貧富差距擴大,臺灣經濟最根本困境——產業轉型,執政團隊卻未能有效解決。

再來,臺灣民衆除了長期忍受藍綠兩黨惡鬥,國民黨近年內部紛爭,也讓外界清楚看到國民黨自身亂了陣腳。2013年,臺灣立法院院長、同時也是國民黨副主席的王金平陷入「關說爭議」,暴露黨內派系較勁惡化;2014年,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上面臨空前挫敗,黨主席馬英九不得不辭職下臺;一直到去年,在大選前六個月,黨內還臨時撤換原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引爆一場「換柱風波」

國民黨在大選前臨時撤換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圖中)引爆「換柱風波」。

就算11月突如其來一場「習馬會」,從會後多數民調來看,蔡英文的民調仍勝過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兩岸關係」議題的操作,並未像過去一般,能夠幫助拉抬國民黨選舉頹勢。

這些事件,累積反應到選票上。國民黨在過去執政的關鍵四年裏,一筆一筆地寫下「藍下綠上」的可能性。

「若說多數民衆將對民進黨投下贊成票,不如說是對國民黨投下反對票。」一位接近國民黨的臺灣政治觀察家表示。

若沒意外,蔡英文在此次總統大選中將拿下多數選票。同一天的另外一場投票——立委選舉,也將有機會觀察國民黨衰退後的臺灣政治版圖變化。

2008年臺灣立委選舉開始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一票選區域立委,另一票則投給政黨。新制原先設想是建立臺灣兩黨政治,並不利於「小黨」出線。但當國民黨失勢後,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是否能夠過半?在選前一個月,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黨」、「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的聲勢茁壯,是否也有可能搶進國會席次?本週六,就有機會觀察以上關鍵變化。

至於要問臺灣政治版圖是否從此大洗牌?長期研究臺灣選舉數據的臺灣大學政治學系退休教授洪永泰觀察,這次選舉將使傳統政治版圖的「數據」產生變化,「不過這只是暫時的。還要看選後國民黨是否有能力排除造成這次數據改變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