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外僑眼中的上海

在滬外僑
眼中的上海

在高薪工作機會的吸引下,世界各地的人士紛紛湧入中國的商業之都。不過,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留了下來?上海的外僑在這裏講述了他們的家庭生活、上海的街頭小喫以及「逃離」這座城市的故事。本文作者:帕提•沃德米爾(Patti Waldmeir)。補充報導:張嫣。

從馬可•波羅(Marco Polo)和忽必烈(Kublai Khan)的時代開始,中國就一直對外國人有著一種吸引力——要說眼下哪座中國城市對外國人吸引力最大,恐怕非中國風最淡的上海莫屬。

上海既有異國風情又不讓人感到特別陌生,既現代又不失古韻。它吸引著世界各地想從中國經濟繁榮中分一杯羹的人,而且不會讓他們感到難以適應。

用了幾乎不到一代人的時間,上海就把自身從一座街道狹窄、建築破舊、商業被數十年的共產主義體制拖垮的城市,改造爲一座人口2300萬、遍地摩天大廈和豪華商場的未來派大都市,成爲無可爭議的中國金融之都。在此期間,那些曾在上世紀把上海打造爲「亞洲巴黎」的歐美人也回來了(與他們一同到來的還有成千上萬日本人、南韓人、臺灣人和新加坡人),試圖幫助這座城市實現它在21世紀的夢想,即變身爲「亞洲的紐約」。

他們來到上海,主要是爲了賺錢:他們考慮的或是跨國企業在上海亞洲總部的外派歷練機會;或是在他們經濟陷於困境的母國找不到的工作崗位;或是追隨自己當高階主管的丈夫或妻子;或是來教書或學習。政府數據顯示,過去10年裏,上海外僑人數成長了70%,從2005年的10萬人增至去年的近17萬人。

但外僑服務提供商表示,隨著中國經濟逐步放緩,外僑的構成正在變化,懷揣公司優厚薪酬福利來滬的外國人有所減少(因爲企業爲了降低成本更多地起用當地人擔任高階主管),自掏腰包來滬的外國人有所增多。總體來看,去年上海外僑人數減少了3%,但遷居服務公司給出的數字和國際學校的入學人數表明,懷揣公司全套薪酬福利來滬的外籍高階主管,人數減少幅度要大得多。

『他們來到上海,主要是爲了賺錢:他們考慮的或是跨國企業在上海亞洲總部的外派歷練機會;或是在他們經濟陷於困境的母國找不到的工作崗位;或是追隨自己當高階主管的丈夫或妻子;或是來教書或學習』

但國際獵頭公司瀚納仕(Hays)的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西蒙•蘭斯(Simon Lance)表示,上海的工作崗位可不缺少申請者。下面這一點恐怕是原因之一:滙豐(HSBC)去年的數據顯示,在華生活的國際企業外派人員當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年收入高於30萬美元,這一比例在滙豐調查的所有國家中高居榜首。

但總體上看,上海在宜居方面的聲望可遠稱不上名列前茅。就業諮詢公司美世(Mercer) 2015年的一項排行榜顯示,上海甚至沒能在世界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上進入前100名。維也納在這項排行榜上排在首位,巴格達排在末尾;而上海僅排在第101位。

Cost of Living

此外,美世的數據顯示,生活成本也在上升:上海去年躋身世界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的前10名。

許多外僑抱怨稱,他們生活質量的其他方面也變差了:交通、汙染、食品安全和上網速度問題越來越嚴重。另外,對許多外僑來說,新年前夜上海外灘發生的、導致36人死亡的踩踏事件,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了上海的擁擠與混亂、以及不講公共文明——即便以全球特大城市標準衡量,上海的不講公共文明現象也是極其嚴重的。

『生活成本也在上升:上海去年躋身世界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的前10名』

所以說,找到上海令人倒胃口的一面並不難:有些外僑討厭這座城市,也有些外僑只是在努力忍受它。但是,那些研究過外僑文化的人士表示,許多外僑熱愛上海方方面面的十足活力——從工作到家庭生活,從文化到娛樂、旅遊。在上海生活,一刻都不會覺得沉悶:一眨眼的工夫,這座城市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職場規則

『對西方人來說,在華工作需要具備一套特別的技能——有時甚至對其他東亞國家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爲了最有效地跟中國打交道,外國人應當適應一個現實,即中國有一套中國特有的規則,」祈立天(Tim Clissold)在他的新書《中國規則》(Chinese Rules: Mao』s Dog, Deng』s Cat and Five Timeless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in China)中寫道。該書建議那些想在華做生意的人研究下中國的古典著作,從《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

管理學與招聘專家一致認爲,對西方人來說,在華工作需要具備一套特別的技能——有時甚至對其他東亞國家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中國作一名優秀管理者所需具備的軟技能,跟在美國或英國不一樣,」瀚納仕的蘭斯表示。「處理好各種關係……需要巧妙得多的手腕,這裏的情況要複雜得多,」他說,「許多來華的外派人員行事風格非常直接,引起了不小的麻煩。」

『選擇標準不應基於表現,而應基於個性。在中國,謙遜才能成事,粗魯只會碰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教授金臺烈(Tae-Yeol Kim)

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組織行爲學及人力資源管理學副教授金臺烈表示,企業在爲中國的崗位挑選外派員工時,應當把這一點考慮在內。

「選擇標準不應基於表現,而應基於個性,」他說,「在中國,謙遜才能成事,粗魯只會碰壁。」

從南韓來華工作生活的金臺烈表示,東亞人或許會發現,他們管理中國員工比西方人管理中國員工要容易一些,因爲他們和中國人都有一個東方人的習慣——會結合大的背景看待職場中的問題,而不是隻去責備員工個人。他說:「但是,如果南韓人認爲自己瞭解中國、認爲中國人跟南韓人差不多,那麼他們可能會比西方人還糟糕。」

金臺烈指出,有些外籍管理者不尊重下屬。他說:「對一名外派人員——無論其來自南韓還是來自歐洲——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中國員工。」管理者應當「用心去理解中國人,如果試圖用腦去理解,他們可能會碰壁。中國人是在幫他們賺錢,所以他們需要記住這一點。」

『吸引我的是早8點前的中國。然後就是晚上,我會再次見到那個有著豐富文化的中國;這兩個時刻之間的中國,我不喜歡。』

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

表面上看,上海像是一座現代、甚至是西方風格的城市。但踏進上海的辦公室後,來自西方的外派人員馬上會意識到,這裏跟自己的母國有多麼大的差別。管理學專家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外派人員加入當地企業,從中國的角度理解中國對外籍商業人士來說將變得日益重要。前固特異(Goodyear)亞太區總裁皮埃爾•柯華德(Pierre Cohade)表示,隨著當地經濟放緩以及當地對手變得更具競爭力,外籍商業人士必須更加努力才能賺到錢。「西方企業能夠迅速建立優勢地位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但管理學專家表示,最成功的商業人士記得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便在中國也是如此。「吸引我的是早8點前的中國,」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然後就是晚上,我會再次見到那個有著豐富文化的中國;這兩個時刻之間的中國,我不喜歡。我討厭早8點到晚6點之間的那套東西,喜歡晚6點到早8點的中國。」

文化,請撥1

『在上海過西方式生活,比在其他任何中國城市都容易得多』

「你是說,除了全職保姆,我還喜歡在上海生活的哪些方面?」上海「男太太」(即隨遷丈夫)羣體中的一員雷•赫拉蒂(Ray Heraty)問道。中國人管妻子叫「太太」,男太太的戲稱便由此而生。赫拉蒂在家陪三個小孩,他太太是一家美國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像大多數女性或男性隨遷配偶(現在男性比例越來越高)一樣,他喜歡上海便宜的家政服務,一名全職保姆的月薪在3000至6000元人民幣(合490至980美元)之間。他說:「這意味著,每週有一個晚上我能跟妻子約會。」

在上海過西方式生活,比在其他任何中國城市都容易得多,並且一直是越來越容易。「上海有更多的(國際)飯店、學校,以及花樣更多的娛樂方式、甚至體育運動,」駐上海的頂級國際遷居服務公司Santa Fe Relocation中國區總經理詹姆斯•古丁(James Gooding)表示,「凱蒂•佩裏(Katy Perry)(近來在這裏舉辦了)兩場音樂會,這在過去是絕沒有的,它提升了這座城市的生活樂趣和國際化檔次。」

儘管如此,許多外國人仍給在中國的家庭生活質量打了很低的評分。在線全球外僑社區InterNations表示,儘管43%的受訪者聲稱起碼會講日常漢語,但在定居的便利程度上,中國仍在61個被調查國家中排第52位;而在覆蓋34個國家的InterNations家庭生活指數中,中國排倒數第4名。

在上海定居無疑更容易,因爲上海會講英語的人口比例高於中國其他城市,但即便這樣,定居上海也可能很艱難。

『西式醫療和教育服務
貴得離譜』

上海以生活成本低而聞名,這是它吸引外國人的另一大特點,多數外僑表示,收入在上海比在本國更容易維持生活。可這裏的生活成本也開始上升。外國人仍有辦法省錢,比如乘坐多條新建的地鐵(最低價只要3元人民幣),或乘坐起步價14元人民幣的計程車,或者花很少錢喫一頓簡單的上海菜。

Quality of Living

但西式醫療和教育服務貴得離譜(對於那些外派到中國的福利不涵蓋這兩者的人而言):國際學校的學費輕易就能達到每年兩三萬美元或更高,外資診所價格可與美國的水準媲美。美世數據顯示,一條牛仔褲都要1000元人民幣,一杯咖啡40元人民幣,一套兩居室公寓(對平均的外僑家庭而言太小了)月租金要2.5萬元人民幣。

「經濟壓力開始顯現,我認爲,我們將看到更多外僑比自己預期的更早離開,或者在花錢方面更精打細算,」《上海家庭》(Shanghai Family)執行主編西多涅•理查茲(Cidonie Richards)說。

上海衆心國際社區(Community Centre Shanghai)諮詢總監卡麗•瓊斯(Carrie Jones)表示,她觀察到尋求降低心理諮詢費的外僑大量增加,這反映出享有高額薪酬福利的高階主管在減少、年輕專業人士乃至學生在增多的人口變化趨勢。

『經濟壓力開始顯現,我認爲,我們將看到更多外僑比自己預期的更早離開,或者在花錢方面更精打細算』

《上海家庭》執行主編西多涅•理查茲

國際學校諮詢集團(ISC)的理查德•加斯克爾(Richard Gaskell)表示,在學費昂貴的國際學校,傳統外籍學生的錄取人數也有所下滑,儘管歸國華人的子女填補了這一空缺。

中外美食之旅

『上海有街頭小喫文化傳統,因爲它是個移民城市』

上海的餐館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所有美食,價格卻低於全球水準,上海的酒吧大多一直營業到天明,以縱情歡樂聞名。但上述因素可能意味著,今後外國人花在下館子或者泡吧的閒錢要變少了。

不過即便預算不高,上海文化還是有許多可以體驗之處——只要你對文化的定義不過於狹隘。上海紐約大學(NYU Shanghai)助理教授、《上海未來:重建現代性》(Shanghai Future: Modernity Remade)一書的作者安娜•格林斯潘(Anna Greenspan)說,比如你可以去品嚐上海的街頭小喫,這是品味正宗中國文化的最佳途徑之一。

格林斯潘說:「上海有著極爲精彩的歷史和街頭小喫文化傳統,(因爲它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擁有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所以你可以在這兒的街頭小喫中嚐遍中國美味。」上海的漢堡包和披薩雖不算十分正宗,但與國外的味道已相差無幾。可比起這些食物,街頭小喫纔是這座城市所剩無幾的真實面貌之一。上海大部分歷史建築已被拆除,一幢幢未來風格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即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住客,也可以透過一次街頭小喫之旅,品味這「中國性」(Chineseness)的最後一座堡壘。它就蘊藏在這座城市裏一屜屜熱氣騰騰的湯包、一鍋鍋滋滋作響的鍋貼、一大桶一大桶的米粥,以及一張張蔥油餅裏。

外國人也可以透過徒步之旅,去感受這座城市飽受蹂躪的殖民史,那段歷史就印刻在曾經爲外國政府所控的幾個租界裏。路上還能一覽上海老年人如何自娛自樂,他們會在傍晚時分跳起廣場舞,清晨時遛鳥打太極。

『2011年我來到這裏時,這兒只有3座博物館,現在已經有了14座。上海藝術界已經真正地爆發了。』

Julie Chun,藝術專家

上海的城市文化總展現出現代的一面,霓虹閃爍的高速公路與精心照亮的摩天大樓,每晚爲居民們上演一場未來派的燈光秀。

上海的高雅文化也在不斷上升中。據韓裔美國人Julie Chun介紹,上海正以驚人速度建設新的藝術博物館。

Julie說:「2011年我來到這裏時,這兒只有3座博物館,現在已經有了14座。」據她講,甚至在上海一個菜市場的水果攤、蔬菜攤、露天牙醫和理髮師之間,就陳列著一座旋轉的現代藝術展品。

上海之外

『上海是前往任何地方展開奇異之旅的絕佳大本營』

許多外國人都同意,在中國生活最棒的事之一就是,不必出門遠遊就可以享旅行之樂。每一趟雜貨店之旅都是次奇妙體驗,每一次逛街都讓人覺得自己彷彿是馬可•波羅。

但是,當新奇感漸漸消失,超市裏的活牛蛙或是露天拔牙不再讓你張口結舌,你會發現探索上海以外的中國是一項昂貴、耗時以及擁擠的活動。對於想趁週末出遊或者「宅度假」的人而言,沒有多少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供他們選擇。許多外國人還抱怨,上海糟糕的城市交通是阻止他們短途旅行的一大障礙。

自外國政府控制上海大片區域的年代以來,上海的外國人就一直絡繹不絕地前往莫干山上的避暑勝地。從上海到莫干山需驅車3個小時(趕上天氣不好需要5個小時),歐洲人一百多年前在山上曾建過避暑山莊,如今這些山莊得到修復。但除莫干山之外,選擇十分有限。

不過,旅行作家薩拉•瑙曼(Sara Naumann)表示,到中國鄉村旅行仍然是見識「真實」中國的最佳方式。瑙曼說:「離開城市吧。比起遊覽這座看起來就像有著中文路標的紐約的城市……一次西藏大草原上的村莊之旅可能更令你印象深刻。」

不怕喫苦的外國人可以扔掉手裏的中文旅遊指南,前往一處「農家樂」去體驗,在農民家裏小住。在離上海數小時車程的山區,雨後春筍般冒出了許多鄉村特色度假小屋(「鄉村特色」是指沒有暖氣,有時候還不太乾淨,不是浪漫意義上的鄉村特色),但主人通常不會講英語,而且許多道路在英文地圖上看不到。

『離開城市吧。比起遊覽這座看起來就像有著中文路標的紐約的城市……一次西藏大草原上的村莊之旅可能更令你印象深刻。』

薩拉•瑙曼,旅行作家

假期到來之前,許多外國人僅透過上海的生活就已體驗夠了「真實的」中國,因此會選擇到中國以外度假。由於遊客衆多,公共假期在中國國內旅遊成了件花費高昂且令人不快的事。瑙曼表示對旅行者來說,汙染嚴重也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

不過,對於那些可以在公衆假期以外旅遊的人,以及那些隨遇而安的脾氣好的人來說,上海是前往任何地方展開奇異之旅的絕佳大本營。與西藏牧民一起住在沒有廁所、自來水以及暖氣等便利設施的犛牛毛帳篷裏;騎駱駝穿過戈壁沙漠,夜晚睡在滿天繁星之下;在道觀裏度過一個清靜的週末;或者去只賣狗肉的小鎮喫一頓飯。這樣的旅行選擇數不勝數。

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但中國可能是異國風情的最後一道風景線。中國的現代化速度極快,很快它可能就變得與其他國家一樣。但對外國人而言,目前的中國、甚至上海,仍有陌生感。在這片土地上,人人都能縱情於內心深處的馬可•波羅情懷,在這裏,無論好壞,每一天都是一次冒險。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人人都能縱情於內心深處的馬可•波羅情懷』

鳴謝: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駐上海記者帕提•沃德米爾(Patti Waldmeir);補充報導:張嫣

影片與圖片:鮑考什•阿爾吉爾達斯(Bakas Algirdas)

影片編輯:保羅•帕斯夸爾(Paolo Pascual)

編輯與設計:雨果•格林哈爾希(Hugo Greenhalgh)

製作:喬治•基里亞科斯(George Kyriakos)

圖片編輯:安迪•米爾斯(Andy Mears)、邁克爾•克拉布特裏(Michael Crabtree)

影像處理:克里斯•坎貝爾(Chris Campbell)

統計:凱特•弗賴(Keith Fray)

調研:阿尼婭•努斯鮑姆(Ania Nussbaum)

圖片補充:路透社(Reuters)、Alamy、Dreamstime、範克新

譯者:邢嵬、曲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