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準備
經濟學與金融學中,存在著很多悖論,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一直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在本次教程中,我們將以兩個最著名的悖論爲例,爲你揭開其中的奧祕。

小熱身
我們的第一條悖論與「節儉」有關,讓我們輕鬆一點,先從文學切入吧:
在歐洲文學史上,有四個以「瘋狂節儉」聞名的「吝嗇鬼」形象。請問下列哪個形象不在其中?
第4個吝嗇鬼的形象應該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這四個人都貪戀金錢,節儉到了病態的程度,極度的吝嗇幾乎毀掉了他們的家庭和生活。

  • 《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
  • 《吝嗇鬼》中的阿巴貢
  • 《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
  • 《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奧
單選題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有這樣兩羣蜜蜂:一羣蜜蜂爲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另外一羣蜜蜂崇尚節儉,不屑於奢侈的生活。
那麼這兩個蜂羣,哪個會更加興旺發達呢?
這就是著名的「節儉悖論」。具體內容請看接下來的講解。
  • 奢侈的蜂羣
  • 節儉的蜂羣
  • 兩者一樣
  • 不好說
節儉悖論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景象就是節儉悖論的一個生動而可嘆的例子。由於人們對未來預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儘量多儲蓄。但是,他們不願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爲又導致其收入繼續下降。

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節儉悖論曾使許多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蜜蜂的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受此啓發,他進一步論證了節儉悖論。



節儉悖論
如何解讀這個悖論呢?

衆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即人們都相信節儉能使個人發家,使國家富強。

然而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們都知道,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透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所以節儉對於經濟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
單選題
下列哪項不屬於過度儲蓄可能造成的後果?
應該是「低實際利率」。
當私人領域的儲蓄需求旺盛時,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出現高額財政赤字。這既是對經濟循環速度放緩的一個反應,也是爲了「刺激」疲軟的經濟。另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投資人紛紛「努力獲取高額回報」。由於儲蓄需求旺盛,長期實際利率出現下滑,資金的實際回報率低於通常水準。因此,投資人會進入高風險領域。
  • 高實際利率
  • 對高額回報的瘋狂追求
  • 持續的財政赤字
  • 日益成長的全球不平衡狀況
單選題
長期來看,盈餘國家怎樣減少過度儲蓄?
從中期看,盈餘國家減少過度儲蓄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財政擴張。但從長期來看,必須進行金融領域的改革,鼓勵國民用更高的熱情進行消費。當然,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匯率調整。
  • 減少借貸
  • 鼓勵國民的消費熱情
  • 增加外匯儲備
  • 以上全部
推論
從節儉悖論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推論

1.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2.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只有每個人都儘可能多的消費,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谷,邁向更加充分就業、經濟繁榮的階段。

3.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對全體有益;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的精明可能導致社會的愚笨。在經濟學中,1+1不一定等於二。

4.如果在經濟成長時期既鼓勵儲蓄又鼓勵消費者支出,可以使得消費者支出上升時,儲蓄和投資也上升,這將使經濟成長進入新的境界。
乘數效應
凱恩斯還說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於原來需求的增加。這被稱爲「乘數效應」。
比如說,需求增加了1億,但最後GDP的增加一定大於1億。這是因爲各種物品有互補性,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相關的。
比如,富人買別墅花了1億,GDP增加了1億。住在別墅裏一定要有汽車,買車又用了1000萬。買汽車要買汽油、買保險,購買各種服務(使用高速公路、維修等)又要用1000萬。僅就這些支出已達1.2億元。用於買別墅的1億元帶動了建築、裝修等行業,這些部門的人收入增加,消費增加。用於買汽車和相關物品與勞務支出的1000萬元也帶動了這些行業的人收入和消費增加。住房和汽車又帶動了鋼材、水泥、機械等行業。這樣一輪一輪帶動之下,整個經濟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來買別墅的1個億。

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發展了,所有的人——無論是作爲股東和高階主管的富人,還是作爲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會受益。
劣幣驅逐良幣
在瞭解了「節儉悖論」後,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

在鑄幣時代,出現了兩種貨幣:貴金屬含量高的足值貨幣(也稱「良幣」),與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低的鑄幣(也稱「劣幣」)。
大多數人會認爲,肯定是良幣更加受歡迎,劣幣將被慢慢淘汰。然而,事實情況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將良幣收藏起來,或者將其熔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這就是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定律。
格雷欣法則
在16世紀英國的伊麗莎白時代,英國財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發現了這一祕密——消費者喜歡用成色較低的金屬貨幣在市場上交易、流通,而把成色較高的金屬貨幣儲藏下來。這樣久而久之,流通領域中就到處可見那些貴金屬含量低的「劣幣」,貴金屬含量高的「良幣」則因爲被人收藏而越來越少見。

於是他在給英國女王的一份改鑄鑄幣建議中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後來被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勞德在著作《經濟學綱要》中稱之爲「格雷欣法則」。



劣幣驅逐良幣
前提條件:劣幣驅逐良幣的前提條件是,這兩種貨幣都是法定貨幣,並且具有一定的法定比率,兩種貨幣的總和超過了社會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其中一部分良幣被收藏起來退出流通領域。


根本原因: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資訊不對稱。也就是說,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良幣」的成色要比「劣幣」足,那麼,劣幣使用者就很難把手裏的劣幣用出去;至少,也會按照劣幣的「實際價值」而不是「法定價值」(面值)進行交易。
單選題
「劣幣驅逐良幣」被廣泛應用於非經濟學的層面,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例。
請問下列社會和生活現象,哪項反映的不是這個定律?
在新聞傳播領域,賺人眼球的永遠都是充斥著八卦、色情、暴力、煽情等黃色小報,英國的《太陽報》是一份典型的黃色小報,是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紙;良禽擇木而棲反應的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 英國黃色小報氾濫
  • 正版CD衰落
  • 良禽擇木而棲
  • 準時的人反而要等遲到的人
反格雷欣法則
「 劣幣驅逐良幣」法則的內容和條件即如上述,我們這裏再討論一個相反的法則。

譬如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亦即沒有任何法律強制干預的市場,在各種貨幣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法定比價存在,而這些貨幣之間價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勢堅挺、含金量較高的貨幣被認爲是強勢貨幣,即「良幣」;反之,走勢疲軟的貨幣被認爲是軟通貨,即「劣幣」。在國際貿易當中,人們往往樂意接受強勢貨幣,即「良幣」,而不願意要軟通貨,即「劣幣」。從而優勝劣敗,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此可謂「格雷欣法則」的反例,也可稱爲 「反格雷欣法則」。
劣幣驅逐良幣
受到上述啓發,我們應該怎樣在生活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呢?

在「盜版驅逐正版」的例子中,完善軟體或音像製品市場上的經濟秩序和法規約束,是避免這種危害行爲蔓延的解決之道。
而在「集合悖論」中,如果實施嚴格的紀律,遲到者獨自承擔責任,便可以有效減輕此類現象的發生。

總之,提高「劣幣」的違規成本,「良幣」纔有堅持做「良幣」的動力。小到排隊、遲到,大到舞弊、腐敗、造假等事件,無不如此。
思考題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鑽石價值連城。
這就是另外一個悖論——價值悖論。
其實類似的經濟學悖論還有很多,例如「豐收悖論」等。感興趣的話,不妨去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參考資料:
亞洲靠節儉避開危機?
向通縮宣戰不宜遲
英國經濟,病重幾何?
律師的不道德之殤
中國數字出版業的尷尬
劣幣驅逐良幣
總結
您的得分: 平均分: 8 最高分: 11
這次訓練的目的,是爲了讓您瞭解經典的經濟學悖論,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您在學習的過程有問題嗎?
歡迎進入FT商學院論壇,交流學習心得,並對教程提出您的修改意見。
:
-
+
自動滾屏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