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準備
第三節供給與需求。


一、價格

我們知道,「稀缺」(scarcity)是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反映不同商品(與要素)的稀缺程度(或渴望程度)的,就是它們之間的兌換比例,也即「價格」。 很顯然,如果有一種統一的尺度體系,能把所有可以用來交易的物品的價格統一起來,會大大促進財富的生產和交換。這個體系就是貨幣提供的。

需求定理,需求曲線

在經濟學中有一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在任何時候,在一種物品的市場價格上升時,它的需求量因此減少。

因此,以價格(P)和數量(Q)爲座標軸,我們就可以畫出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這就是需求曲線。

公理

公理:「是指依據人類理性的不證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類長期反覆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基本命題」。

需要指出的是,與物理學或化學中的定理類似,經濟學中的定理也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成立的。我們可以舉出一些「價格上升但需求增加」的例子,但這是由於其他非價格條件的影響超越了價格本身的作用,或者這其中涉及到的不是一種而是多種商品。(想想有什麼例子)

二、吉芬商品 單選題
如何用經濟學知識解釋「下雨天,雨傘漲價,但需求增加」的現象?
正確!
奢侈品、投機品和「吉芬商品」(愛爾蘭饑荒時土豆價格上漲,但需求增加)都有「價格上升,但需求增加」的現象,但不屬於需求定理的例外情況。
  • 這是需求定理的例外情況
  • 特殊環境不是經濟學的研究範疇
  • 雨傘需求增加不是因漲價導致的
不能脫離價格談需求

經濟學中的「需求」,與生活常識中的「需求」的概念有所不同,生活中的「需求」,可以是一個「慾望」的概念,但經濟學中的「需求」,則必須是一個「成交」的概念。 比如,某人只有10元人民幣,同時他想擁有一架私人飛機,那麼他對於私人飛機是沒有需求的,私人飛機的銷售商在研究產品「需求」的時候,自然也只是關注那些有願望也有能力購買的人。「供給」,同樣道理。

「價格上升,需求下降」的原因主要由兩個:一是還在買的人減少購買數量,二是部分購買者放棄購買。「價格下降,需求增加」,也是同樣道理。 價格與需求量的組合情況,就組成了一條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的移動

今天中國人對汽車的需求遠高於10年前或20年前,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價格水準上,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都更高,這種情況屬於「需求曲線的移動」,它的主要原因,當然就是中國人均收入的成長。顯然不可能把今天的汽車需求與20年前的情況放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研究。

影響需求曲線移動的,還有不少因素,比如,風俗習慣的變遷(如時裝),替代品的可選程度(比如公交系統與汽車需求),天氣(暖冬的取暖燃料需求)等等。

三、供給曲線

需求曲線提供了需求方在各個價格水準上願意購買的數量,供給曲線則顯示了供給方在各個價格水準上願意出售的數量。顯然,這條曲線的走向與需求曲線相反:價格越高,願意提供越多,價格越低,越不願出售。

供給曲線的移動

同樣的,「供給曲線的移動」也會出現。技術進步是一個主要原因,它透過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讓農民在每一個價格水準上都願意提供更多的小麥,因爲在每一個價格水準上都更有利可圖一些。想想看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供給曲線的移動。

供給曲線的移動 單選題
下面哪些因素會導致汽車的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正確!
汽車原材料的降價從成本的角度,提升了汽車製造商在每一個價格水準上出售汽車的意願。居民收入和公交系統是導致需求曲線變動的因素。 企業稅會帶來供給曲線的移動,因此,主張政府減稅,從供給角度促進經濟成長的經濟學家被稱爲「供給學派」,有別於主張透過財富再分配等手段從需求方促進經濟的學派。
  • 政府增加企業所得稅
  • 城市公共交通日漸改善
  • 橡膠和鋼材價格下跌
  • 「中產階級」居民日漸增多
四、供需與均衡

常識告訴我們,買賣雙方都會透過討價還價儘可能爭取對自己有利的價格。由於兩條曲線方向相反,因此一定存在一個(交叉點)價格,使得雙方願意購買和願意出售的數量相等。這個交叉點表現著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當然,達到這個均衡有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瞬間的。

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變化,市場上這種產品就會維持在這個價格水準上。如同牛頓第一定律:某物體如果沒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就會一直維持現有的靜止狀態。

供需與均衡 單選題
假設某地政府宣佈給買房提供稅收優惠,購房量上升,如何用供需曲線描述這一過程?
稅收優惠____了購房者們在每一個價格水準上願意購買的房產數量,從而使_____曲線向____移動。結果,市場上的房產價格_____,交易量_____。
正確!
在這個過程完成後,該地的房產市場將達到更高的價格(從P1到P2)和更高的成交量(從Q1到Q2)水準上。
  • 減少,供給曲線,左,下降,下降
  • 增加,需求曲線,右,上升,上升
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可見,一個影響需求的因素也可以這樣的價格機制影響一連串的市場行情。注意,在這樣的分析時,必須堅持「保持其他條件不變」,一次只討論一個自變數,才能準確分析出它對因變數的影響。

比如在上面這個案例中,購房稅收優惠影響需求方,我們假設它不會影響供給方的基本面,這些結論才能成立。

五、一般均衡

一種商品、要素和勞動有其均衡的價格和數量,那麼社會上所有的商品、要素和勞動,是否有一種統一的價格體系使整個經濟體趨於均衡呢?(也就是消除所有市場上的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的理想狀態。)

一般均衡

這種抽象的設想是可能的,在其他條件(生產技術水平、消費者的偏好、政府政策以及自然條件等)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機制會透過每個單獨的市場內部和市場之間的複雜互動使得社會上所有的供需達到均衡。

事實上,宏觀經濟分析正是基於這個概念:某個輸入的改變(如油價下降),會讓經濟移動到什麼局面、移動多少。

完全競爭

如同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無摩擦狀態」是研究力學的基礎,經濟學中的「無摩擦狀態」也是分析千變萬化的經濟現象的基礎,這種「無摩擦狀態」,就是「完全競爭」。

對同質的某產品,供給者和需求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場資訊、並且誰都沒有壟斷市場、坐地起價的力量的狀態,就是完全競爭。顯然,在這樣的狀態下,買賣雙方會對各種市場影響因素迅速做出反應、迅速達到新的均衡。

無摩擦市場

資訊不完全和壟斷的存在,使得現實世界中很難出現完全競爭市場(股票和外匯等金融市場是最接近這個狀態的),這都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總結
您的得分: 平均分: 8 最高分: 11
本次教程的目的,是幫助你瞭解關於經濟學的一些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您在學習的過程有問題嗎?
歡迎在FT商學院微博 交流學習心得,並對教程提出您的修改意見。
:
-
+
自動滾屏

現在退出會丟失進度,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