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論壇 - FT中文網
中間論壇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極端主義管治不可持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用不受法律約束的專政辦法管治社會(包括處理民族關係),具有加速力。開始輾碎前面的人,最後也將操作它的人卷在輪下。
2009年12月4日

「黨內輪流坐莊」可保民族平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列寧提議以「黨內輪流坐莊」制度來保護民族平等,斯大林則對它釜底抽薪,以暴力消除任何不聽話的傾向。
2009年11月27日

蘇聯的民族關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爲什麼那時候列寧要保留這個惱人的「分離權」在蘇聯憲法裏?又爲什麼列寧對斯大林民族政策等方面產生不滿?
2009年11月13日

執政黨不上馬克思的「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政黨承認各民族享有幾項關鍵自決權,其中包括「分離權」。
2009年11月6日

「民族區域自治」與「分裂主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對蘇聯的民族問題資料讀得越多,越是在它那面鏡子上看到中國的曲折反光——注意:是曲折的而非直接的反光。
2009年11月2日

回到60年前,走向未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回到60年前,從那個理想目標再出發,中國就一定能在20年裏變成人民主權的名副其實的共和國。
2009年10月19日

批駁「對全國人民的一種侮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早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就強調說,中國只有實行民主憲政,給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才能贏得這場戰爭。
2009年10月22日

五四普世價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今年距離「五四」運動已有90個年頭。儘管離那場啓蒙運動已過去近一個世紀,依然有不少常識性的問題仍在中國受到質疑。
2009年8月5日

胡耀邦與中國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卻從來沒有消失,儘管越來越少,而胡耀邦是越來越少的理想主義者中一個堅定的「不悔者」。
2009年4月16日

四十年研磨出的文革通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馬若德主講的「中國文化大革命」長期以來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公共選修課之一。早在1968年,馬若德就已經敏銳地感到中國文革的非同尋常,將其定爲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2009年3月27日

「還債」觀:重建改革道德之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要扭轉當今很多中國民衆對「改革」的負面看法,就應該重拾早期部分中國領導人具備的「向老百姓還債」的改革觀,這種可貴的「還債」觀消逝已多年。
2009年3月6日

官僚制與中國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古希臘是民主制度的故鄉,古中國是官僚制度的故鄉。」官僚制是國家治理最根本的中國傳統。過去30年,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不受有效約束的官僚特權加速了腐敗的精緻化。
2009年2月13日

中國執政黨的「第三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全世界執政的共產黨,絕大多數只有「第一春」。中國共產黨一反慣例,熱烈擁抱資本主義,纔有了頗富活力的「第二春」。它能否再反常態,爭取「第三春」的到來呢?
2009年1月23日

大衆資本主義:中國的出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拉動內需」是中國喊得最響的口號。在中國的體制下,這個口號有很大的誤導性。不點破它下面掩蓋的老病竈,就會喪失在危機時刻讓中國發展模式正確轉型的可能。
2008年12月19日

「小衆資本主義」難以持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三十年前,中國從毛式的「共同致貧」,轉向鄧式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稱之爲「小衆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光輝層面之下的結構性問題,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逐一展現。
2008年12月18日

大亂、大治與「大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幾個月來,在中國多個地方發生的性質類似、規模不小的騷亂事件,觸及了中國治理的神經中樞:中國社會爲何難以擺脫「亂—治—亂」的非良性循環?答案:要害是在「大亂—大治」之後,插入了「大窒」。
2009年6月15日

「清官比貪官更壞」後面的智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清官比貪官更壞」背後的智慧,是惟恐官員不壞、惟恐政治不爛、惟恐民衆不怒、惟恐天下不亂的最頂級革命智慧——令人驚恐的智慧。
2008年10月31日

利益集團綁架國家政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所有的現代社會都有特殊利益集團,然而中國在幾個制度制衡環節方面的欠缺,使得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更易於被利益集團「綁架」。
2008年10月17日

你不能不看的墓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楊繼繩的書名爲《墓碑》。儘管20年來我一直關注中國那場大饑荒的資料,但這部書依然讓我喫驚——有些細節我都看不下去,時常要放下來,喘一口氣,因爲裏面的內容太沉重了。
2008年9月28日

「中國模式」爲何不好推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中國模式」在有些方面效果非常顯著,任何人也不可否認。但令很多欲推廣者洩氣的是,「中國模式」基本上是可做而不可說的。中國要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作出巨大努力,纔有希望走出 「中國模式」能幹不能講的窘境。
2008年9月19日

奧運政治——「中國」VS「中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奧運會臺灣代表團名號,涉及政治體系,但不涉及「中華民族」認同。應讓臺灣繼續用「中華臺北」,讓雙方30年前達成的諒解,能延續下來。我曾在貴州黃果樹瀑布,聽臺灣沈君山先生談「中華臺北」的淵源。
2008年7月25日

宋美齡、尼克松和北京奧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北京爲迎接奧運推動的「講文明、樹新風」,很大程度上重複了七十多年前一個很有名的活動──曾在中國轟轟烈烈推行過的「新生活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奧運的準備,是接上了早在1934年就開始、然後中斷了的中國社會以世界文明主流爲參照系的進步脈絡。
2008年7月18日

「二民主義」的臺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臺灣政治主流從「三民主義」變成「二民主義」,是過去20年中最重要的變化。如果中國大陸還認爲中華民族主義能夠成爲兩岸交往的支點的話,那麼,由此而制定的對臺政策,絕大部分是不會結果實的。
2008年7月11日

說說「人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從1949年到1976年,「人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裏被不斷地抽象化。1978年底發起的改革,使「人民」從抽象逐步變得具體,這首先體現在理順「人民幣」與人民的關係,這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2008年7月4日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