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論壇 - FT中文網
中間論壇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北京閱兵背後的「四國演義」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因北京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而被全球注目的四國演義,乃是中國再崛起和亞洲再平衡這個跨世紀大故事的戲劇性環節。哪些國家的領導人將會出席北京閱兵式,關乎北京這筆風險投資在國內外的政治和宣傳市場上獲取的回報率。
2015年8月31日

從兩岸爭吵看國共兩黨兩種轉變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抗戰勝利70週年引發了臺海兩岸大爭吵,其背後透露出的深層涵義,值得當代中國人反思。如今,中共已轉軌到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國民黨道統中,而國民黨則轉型爲以本土選民爲基礎的政黨。若北京繼續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臺灣交談,不啻是用文言文對90後做廣告。
2015年8月14日

中共反腐遭遇「軟抵抗」背後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中共透過反腐整肅幹部隊伍紀律已初見效果,但希望藉此提振幹部體系積極性則難於上青天。目前官僚系統的不作爲「軟抵抗」,揭示的是困擾中共多年的深層體制問題。
2015年6月15日

反思「按比例搞鬥爭」的當代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毛的「按比例搞鬥爭」方法論,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生死存亡,同時對目前中國艱難推進的法治進程和曲折迂迴的改革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
2015年5月20日

經斯大林毛澤東理解現代中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最近依據蘇俄檔案撰寫的新版毛澤東傳記爲了解現代中國的焦點問題提供了絕佳視窗。毛在大躍進時實施城鄉隔離的戶口制、黨內高層清洗等,都學了斯大林的政策和手法。
2015年5月11日

讓周案公審真正推進中國法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中國對周永康案的公開審判,應該從三十五年前對江青集團案的審判中吸取經驗教訓,讓周永康這隻「籠中大老虎」爲國家社會的法治進步「物盡其用」。讓法律的儘量歸法律,政治的儘量歸政治。
2015年4月7日

被邊緣衝擊的「中國夢」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中國夢」裏最難實現的部分,是中心北京和邊緣地區港臺的良性互動。「中國夢」一定要有足夠開放的空間,容納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高度讚賞的那些普世主義價值,因爲那是人類進步的大方向。
2015年3月2日

香港進入「新常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與中國大陸的新常態不同,香港所面臨的,是相當比例的中產和低收入階層對本地政治和社會趨勢愈發不滿,對陸港互動也日漸悲觀,特別是對港府的治理方向與方法的不認同,令街頭抗爭頻繁密集。
2015年2月3日

中國對日並非「黑船來航」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黑船來航」比喻19世紀美國對日本的衝擊,代表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影響。當今中國崛起的確讓日本感受到猛烈衝擊,但這與當初的美日互動不同,中國的影響基本是「規模」衝擊,而非「文明」衝擊。
2014年11月24日

從人權走向公民權的香港社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香港社會運動的增加,與迴歸後香港中產及中下階層眼中的「畸變」有關,也讓社運的目標從保障人權轉向了爭取公民權。人權和公民權的互動,再與主權和治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從而導致了香港隱性和顯性的衝突不斷。
2014年9月22日

香港政爭之源:主權治權分歧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今天北京與香港關係的日趨緊張,直接與30年前鄧小平做出的收回香港決定相關。當時中英兩國對主權與治權是否可以分開的分歧,是香港如今種種爭執和紛擾的源頭之一。
2014年8月29日

周永康案不應侷限於反腐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如果對周永康的調查停留於貪腐,不重審他作爲「政法王」治下的各種「被違法」案,就忽視了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最大傷害。
2014年8月5日

當下中國需要怎樣的集權?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要正面應對中國社會已持續多年的一些重大問題,集中政治資源和權威確有合理之處。但權力的過度集中可能帶來致命後果,需始終警惕。
2014年7月21日

中國治理香港的「劣勢」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若想理解今天香港人心態,須釐清香港歷史上爲何未發生浩大、持久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因爲與當時的大陸相比,香港更有人權。而今天多數港人已無法繼續「被殖民地保護」的心態。
2014年7月10日

北京與香港:摸索的悖論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一國兩制"下的陸港互動,雙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卻逐漸發現目標不同。北京希望政治統和,香港則期待普世價值,雙方都認爲摸到了對方的問題,摩擦越來越大。
2014年6月23日

25年來中國社會的四大變化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天安門事件後,外部對中國預測悲觀,但中國不僅掙扎著走出了危機,修補了政權架構,還主動擁抱全球化,促成一種非常規的資本主義的興起。正是25年前那場事件,催生了這一系列看似違背社會發展邏輯的變化。
2014年6月4日

三中全會後的「落虛」vs 落實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改變「中梗阻」痼疾。但過去經驗顯示,改革政策能否實施,不在於政策本身,而在於處在關鍵操作位置的人能否作爲。
2013年11月25日

「民營企業主的黃金都是黑的」?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改革阻力重重,在目前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中,不改變「相互傷害」的政商關係,則無法解決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經營大環境問題。
2013年11月11日

麥克法夸爾的文革世界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華人社會有言,「文革發生在中國,文革研究卻是在海外」。西方對文革的瞭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夸爾的辛苦工作。
2012年10月15日

「大國崛起」與「帝國興衰」——新年首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討論大國能不能崛起而不討論帝國能不能維持,就像討論人能不能長壽而不討論人能不能維持健康一樣,是一部搞笑的電視劇。
2009年12月31日

重新發揚「中華帝國」優良傳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主(要民)族馬虎、宗教寬容、文化多元、民族融合,這些在深層是相輔相成的,是中華帝國的主要優良傳統之一。
2009年12月25日

「惡治」與「良治」,分裂與統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惡治在少數民族地區若是長期得不到有效糾正,就會催化分裂意識。所以,良治是抑制可能的分離獨立趨勢的法寶之一。
2009年12月18日

「二桿子」撐不住紅色大帝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70年中,蘇聯《憲法》規定加盟共和國可以自願退出的權力從沒存在過,因爲蘇聯軍事力量使這一條款毫無意義。
2009年12月11日
關於《中間論壇》:
作者丁學良,1992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一直從事比較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先後工作於哈佛大學大學生院、國立澳洲大學亞太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作者先在FT中文網開設《回望30年》專欄,後在本網站開啓新專欄《中間論壇》,試圖在「國家」和「社會」的中間、在「政權」和「財權」的中間、在「極左派」和「極右派」的立場中間、在中國和外部世界的中間——即在所有這些極易發生張力的兩邊之間,發出評判。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