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時尚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一位獨立製片人和她行走的1300公里

張樂愚:巴道說,一個人上路,只有自己與環境,人也會變得更敏感。感受周遭的各種新奇細節,孤獨也隨之消融了。
2023年7月21日

《蒂什》:回憶一位用才華關注困苦的攝影師

崔瑩:這部自傳紀錄片,講述了一位專注拍攝英國「灰色地帶」的攝影師,透過作品尋求關懷與抗爭的一生。
2023年7月21日

意麪「移民」到倫敦

張璐詩:義大利風味初抵英倫時曾是低廉的代名詞,然而如今意麪不僅正在演變爲不列顛的「國民主食」,意餐也已經與法餐的地位不相伯仲。
2023年7月21日

暑假,來上海遊美術館

薛莉:今夏的上海,來自西方三個美術館的藝術展覽,讓這個海納百川的城市成爲暑假當之無愧的藝術目的地城市。
2023年7月21日

做藝術家還是做藝術的朋友,這是個問題

範庭略:藝術作品背後的價值往往難以捕捉、難以把握,透過「藝術的朋友」這場包容性很強的展覽,人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新的評估線索。
2023年7月13日

在克里特島進入一場久遠夢境

張璐詩:克里特島的古文明像是一面懸在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巨鏡。此地的迷人之處,也來自於那些亦幻亦真的傳說和景觀。
2023年7月13日

以詩酒憶長安

鄭靜:在影片《長安三萬裏》近三個小時的敘事中,被完整呈現的唐詩並不多,但這並不妨礙觀衆將詩歌作爲重要線索,去理解歷史的盛衰榮辱與悲歡離合。
2023年7月13日

米蘭•昆德拉:客觀現實是如此令人著迷和神祕

崔瑩:昆德拉作品的魅力不僅僅因爲政治性,也因爲其所呈現的實驗與反叛、諷刺與反思。昆德拉掌握了「小說的藝術」,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
2023年7月13日

和一位40+博主聊聊從大廠離職後的創業日常

張樂愚:趙培揶揄自己,選擇創業原本是奔著階層再躍升,結果一路下來,她從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打工人,變成了消費降級的小老闆。
2023年7月7日

「這部紀錄片在自然生長,我們的理解也在隨之變化」

崔瑩:郭靜和柯丁丁用紀錄片《石塘鎮》見證了一個中國小漁村戲劇性的鉅變,同時也捕捉到在變遷之中人們的五味雜陳。
2023年7月7日

懷特島音樂節曾經「搖滾」過

張璐詩:場地內的許多情景已經和音樂沒有關係。舞臺之外是遊樂場內常見的摩天輪和「大擺錘」,彩光閃爍的半空尖叫此起彼伏,與附近電子樂混響和重低音節奏糾纏不分。
2023年7月7日

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度假地圖?

庫柏:對許多經濟狀況不錯的人來說,氣候變化的第一個可感影響將是改變了我們度假的地點。
2023年7月3日

卑爾根:魔幻山海和文藝的雨

張璐詩:記得初到卑爾根,曾不禁感嘆北歐神話明明是就地取材。偏愛這個三面環海的小城,哪怕這裏全年有256天都在下雨。
2023年6月30日

「消失的展覽第四幕」:感知自然之默

寧文:在這場強調作品與空間關係的展覽中,五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視角和經驗,嘗試在「靜默的自然」裏發掘豐富的生命力。
2023年6月30日

設計上海,從破圈重歸徘徊

鄭靜:當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重新關注務實,設計所承擔的生活美學,該如何被接受、被買單?
2023年6月30日

底蘊與負擔:一座百年博物館的新挑戰

宋佩芬:位於華盛頓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已經走過百年曆程。在勾劃未來的同時,如今博物館也需要面對因館藏的複雜歷史而引發的爭議。
2023年6月30日

一個叫「動物農場模擬器」的藝術展

薛莉:前沿科技,一直是推動藝術家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藝術創作,怎麼才能紀念一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呢?
2023年6月30日

相聚就是喫著火鍋唱起老歌

範庭略:酒酣耳熱的時候,如果需要尋找一種可以讓汗毛豎立的力量,那就播放一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但是過門音樂一響起來就會跟著大喊大叫的歌曲。
2023年6月30日

你能透過關於亞洲的測驗嗎?

加內什:對亞洲的無知是西方教育中最大的漏洞。西方對亞洲瞭解如此之少,在戰略上明智嗎?
2023年6月28日

他們用照片捕捉變化的時代

範庭略:我們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會是自己的個人視覺傳記,它們具有與生俱來的特異性,這就是攝影具有顛覆性的一部分。
2023年6月25日

顏歌:用英文寫作,我就是一個「陌生人」

崔瑩:顏歌說,用英文寫作時,讀者對她感到陌生,她對自己也感到陌生。英文短篇小說集《在別處》是她的一次新鮮的文學實驗。
2023年6月25日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吉爾德中心: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探索自然

宋佩芬:這個以科學、教育和創新爲使命的中心,希望透過對虛擬和真實情境的整合,加深參觀者的體驗和理解。
2023年6月25日

塞普勒斯印象:一個地中海島國的困境

子川:乘飛機降落塞普勒斯共和國南部海濱城市拉納卡,在幾分鐘內收到兩條手機營運商的簡訊:第一條「歡迎來到塞普勒斯!」,第二條「歡迎來到土耳其!」
2023年6月25日

對話劉香成:鏡頭不光定格時代與人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劉香成持續捕捉著時代變遷的影像。他認爲,攝影不止於記錄此刻,也可以幫助人們看清來路與去處。
2023年6月20日

劇透還是不劇透?這是一套複雜的禮儀

凱莉:提前知道結局可能給觀影體驗加分——但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2023年6月16日

南法卡爾米涅基金會的使命與創新

Luning Wang:在位於南法小島的卡米涅克基金會展館,我聆聽了有關卡米涅克父子的收藏軼事。
2023年6月16日

巴塞爾藝術展:「大作品」和「好生意」

宋佩芬: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展會的現場,我總會禁不住好奇,那些「巨大且難以安置」的藝術作品,是如何被交易的?
2023年6月16日

塑造莎翁:長青的莎士比亞是如何煉成的?

陳旭宇:讀完《莎翁的誕生:早期莎士比次文化史》,我發現莎士比亞的經典化歷程中,並沒有自上而下的系統性建構。
2023年6月16日

一座大飯店與奧斯陸的歷史剪影

張璐詩:大飯店的所在地最初並不算城市中心,此後這裏不斷吸引政客、記者、演員以及尋找靈感的藝術家,以至於報刊有個專欄名稱乾脆就叫「大飯店軼事」。
2023年6月16日

餘至柔:接棒餘德耀,走上新旅程

薛莉:「館二代」餘至柔外形人如其名,內心豁達淡定。她直言面臨著所有民營美術館館長的共同挑戰——資金。
2023年6月16日

在上海,看展如同完成一場行爲藝術

鄭靜:將假期貢獻給各種各樣的展覽,成了人們出門的一大動力。如同一場行爲藝術,上海成了最大的展廳。
2023年6月16日
|‹上一頁‹‹567891011121314››下一頁›|